2018年底的台湾地方选举,最为媒体舆论关注的不是地方首长候选人的情况如何,而是台北市长柯文哲是否会在2020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在当前国民两党普遍受到台湾独立选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抛弃之下,这种可能并非不存在。而柯文哲又是目前台湾除国民党外,能够与北京进行沟通交流的政治人物。如此,柯文哲未来能否为两岸关系带来深刻的变化,就值得思考了。
不过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柯文哲为北京所接受,并非只是简单因为他提出了诸如“两岸一家新”或“一五新观点”等政治口号。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台湾内部政治环境的变化。
国民党自2014年地方选举大败之后,至今未能重新振作,而民进党则在台湾实现完全执政;因此北京需要新的政治人物或组织反制民进党。柯文哲显然是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恰当的位置之上。
虽然柯文哲在2014年的台北选战中受到民进党的礼让,但当选后两者的关系并未能进一步巩固,反而摩擦不断,直至2018年的台北市长选战中,终于分道扬镳。民进党也推出自己的参选人与柯文哲竞争台北市长之位。
相较于民进党而言,虽然柯文哲同样并未明确接受“九二共识”,但其两岸观点显然更加务实、灵活,懂得随时变通。尤其是,虽然柯文哲的“两岸一家亲”口号备受民进党批评,但这并不影响柯文哲的支持度。相反,柯文哲在今年的选战中一度为此口号“向那些受到伤害的人道歉”,反而削弱其支持度。此后,柯文哲否认为此口号道歉过,其民意支持度才再度回升。
同时,台湾内部的政党结构发生的变化,也是柯文哲现象至今常盛不衰的原因。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刚出炉的8月全国性民调结果:台湾蓝绿势力的分布,大体上是24.5%绿,24.5%蓝,46.9%是中性或独立选民。
这意味着,台湾国民两党的支持度加在一起不足50%,甚至只比独立选民多了2.1%。台湾的政党结构到了极为特殊的时刻,国民两党未来是否还会是台湾的两大政党,恐怕已是未知数。就此比例而言,其实只能算是中型政党了。
当然,这种变化也与民进党执政失败,引发台湾民众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有关。民进党前后两次执政,结果导致的却是社会支持力量的不断衰退。这对民进党而言,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就此而言,可以说柯文哲的成功,是建立在台湾内部反建制的情绪之下,是台湾民众情绪的一种反应。
基于上述分析,柯文哲未来能否为两岸关系带来改变呢?短期内(2018年至2020年),柯文哲作为北京反制民进党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必然会继续受到北京的某种支持。同时,柯文哲为了区别于民进党的路线,也会继续在两岸政策上走出与民进党不同的路线。因此,短期内柯文哲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