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时移世易 见招拆招应对新局面

时间:2018-08-26 22: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社评

8月22日是已故中共领导人邓小平的诞辰,人们每每在这个日子都会对他怀念一番,今年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大多数人受益于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决策,缅怀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本属正常,今年时势比较特別,因为中美贸易战开打了,有人批评中国现今领导层拋弃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策略,然而,时代已经改变,用历史的条件审度当今的现实,并非科学的态度。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北京等地已经陆续公布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措施,估计中央政府也会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作出更进取的部署。人们对改革开放有更大的期望,自然不过,特別是有迹象会加剧的中美贸易战,已经对一些行业造成影响,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未来抱有怀疑和担忧的情绪相信还会继续蔓延。病急乱投医的情况,是古今中外常有的事。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之下,一些人在网上发表言论,认为中美之间陷入全方位的对抗,根本原因在于现今的领导层放弃了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政策,意思是如果中国继续忍辱负重,美国就不会对中国施以严厉的打击。是耶非耶,并非简单的口舌之争,而是影响对中美之争未来发展的判断,一子错将会铸成方向性的失误,不得含糊。

40年前,中国刚刚从文革的破坏中走出来,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政治处于万马齐瘖的局面,所有的政策都要像钟摆一样,从文革的错误路线朝相反方向大幅摆动。邓小平主政的最大政治决策是:放弃文革阶级斗争的路线,改以发展经济主导。要全面发展经济,就需要打开被国际社会封闭市场的缺口,更需要整体的国际和平环境。当时美国要借助中国联合对抗苏联,中国需要美国的投资及市场,这样的中美合作,是两厢情愿的,中国甚至开放新疆给美国安装卫星系统监听苏联情报,并在出兵越南之前通报美国以取得共识。当时的中美合作,中国不但毋须忍辱,更可通过美国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至于韬光养晦政策,是19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阵营解体,国际局势一片迷茫,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是谋定而后动的一种策略,也为中国赢得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美国打败了苏联而坐上世界一哥的地位,同时也需要中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而生产的低廉产品,以维持其低通胀且继续挥霍的消费模式,及至911事件发生,美国匆匆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致使中国产品在享受低关稅的情况下,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而今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并且扩展到在政治与文化上遏制中国,是由于美国看到中国锐意推动经济转型,不再依赖劳动力密集加工产业,逐步转向生产科技含量高的高增值产品;华为最近成为世界第三大智慧手机生产商,并在欧洲市场超越苹果就是一例。中国高科技能力正在迅速冒起,美国因此而要遏制中国的高科技能力,其动机与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经济转型,不但需要西方成熟的市场,还需要另辟蹊径开拓新兴市场,一带一路策略的意图也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关注。中国大力对外投资,在海外拥有大量的资产,海外利益安全自然成为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要保护进出口产品的航运通道,需要以军事力量保证通道的畅通与安全,由此而引来西方世界的猜疑,在所难免。过去是由于争取西方世界的支持而韬光养晦,而今是必须采取主动出击开拓新的市场,如果继续韬光养晦就形同坐以待毙。时代不同了,策略也必须随形势变化而见招拆招。

一些论者对于韬光养晦的另一种解读是,政府应该继续对市场不干预。过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依赖劳动力密集产业,是被动接受国际订单,人家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政府只需要提供竞争的市场环境,奉行美国自由经济理论所提倡的“小政府”政策,而今向发展高科技转型,科研和产品开发,都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基础研究,以及政策倾斜加以扶持,如果继续“小政府”,高科技发展就不可能“有所作为”。

现在民间对政府的埋怨,不在于操控经济政策的“大政府”,而是政府在言论上的控制。政府对各种不满的表达,动辄就封帐号,随意屏蔽各种引发不满情绪蔓延的关键字,甚至以稅务等经济罪名送进监牢,这些做法是不得人心的。

借古讽今,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无奈表现,但要分清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内管治手段,以邓小平的一些主张来审视现今的政府,并非科学的态度,改革开放40年的路一点也不容易,时代已变,各种条件也截然不同,不能以过去的时势为基础审度现今行事的方法和政策。

赞一下
(71)
57.7%
赞一下
(52)
42.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