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论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大陆推动成为制造强国的主轴政策,也是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目标是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成为世界中等制造强国,2049年则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大陆倾全国之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将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资讯技术、机器人、节能汽车、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十大重点领域,并鼓励外商在中国大陆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加强促成陆资与外国企业技术合作;涵盖范围与政策工具之广,前所未有。其中“新一代资讯技术产业”中多项与台湾目前发展的半导体、智慧制造及生技医药等“5+2创新产业计划”重叠,对台湾形成很大的竞争压力。
所以政府必须盘点目前在各领域两岸竞合情况,了解双方优劣势,对于台方仍居于领先的项目,必须积极扩大政策力道,以继续保有优势;对于中国大陆已经领先的部分,也应评估双方差距原因,建构如何追赶突破的策略。
中国大陆在今年2月公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所谓对台31条,将逐步给予台湾企业与台湾人才与大陆企业与人才相同的待遇。其中第一项即是台商参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基本上台湾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下的项目,凡是涉及到投资、租稅、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等,均可与陆资企业享有同样待遇,另外也可公平参加政府采购。而且除了中央支持政策外,地方也纷纷推出配套措施,显见中国大陆积极吸引台湾参与“中国制造2025”的企图心。
虽然中国大陆鼓励台湾参与“中国制造2025”的措施包山包海,但是未来是否能够落实,仍不无疑问。然而目前几乎所有中国大陆针对台湾的优惠措施,都必须在中国大陆才能适用,所以未来无论是大陆台商的参与,或是经由台湾投入的资金及人才,都有可能会降低与台湾的联结。
“中国制造2025”也对其他国家造成竞争压力,各国一方面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项目,研析彼此落差,以进一步调整其产业政策;台湾必须掌握各国产业政策变化,以做为参考。
另一方面,各国也会利用贸易措施抑制“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例如美国最近引用301条款,许多对中国大陆加征关稅的项目,即是冲著“中国制造2025”主要项目而来,未来的发展及影响也必须有效掌握。
随着美中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除了针对“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提高中国大陆进口关稅外,限制中国大陆对美投资是另一项重点。中国大陆过去凭借资金优势,不断在海外透过合资及并购方式,扩大其产业版图,并借此取得先进技术;各国早已觉得芒刺在背,纷纷加强在此方面的审核。今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目的在加强对外国投资、并购敏感科技企业的管控,主要也是针对中国大陆。
所以随着中国大陆在海外并购受到严格审核,以及在美国反制“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措施下,将促使中国大陆加强海外人才挖角,并加强自主创新。特別是台湾在电子资讯产业仍较中国大陆具有优势,台湾已成为中国大陆首要挖角的目标。近年来许多台湾企业面临高阶人才流失的问题,此会成为未来台湾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两岸官方龃龉不断,目前处于绝缘体的情形,但“中国制造2025”的影响却持续扩大。特別是对于大陆台商布局变化、台湾资金与人才外流所衍生的问题、台湾创新产业的发展,以及两岸产业重新洗牌后的新竞争型态,政府不能再视而不见,均应有长期的规划及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