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
近来常听到研究中国的学者和媒体人,提出19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能否给中国某些启示的问题。中日两国确实有很多相同的经验,值得深入讨论。但是,笔者认为在思考此问题之际,重要的是需要整理以下几个论点。
虽然日美和中美之间有关贸易问题的经验很类似,但值得注意的是中日针对美国的位置不同。1970年代,经过石油危机和货币(美元)危机以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败北,美国的威信开始动摇,1980年代,里根政府欲努力发起重振“强大美国”。
当时,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制造国,而且虽然日本在不断实施贸易自由化,在美国看来,不仅关税,日本国内法制和商业习惯等,都被看成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美国对日本提出修改国内法等强硬要求。
对此,日本的自由民主党政府一面接受美国的意见进行谈判的同时,一面在国内努力进行协调。比如,实现了水果自由贸易,却保护了大米。此外,中曾根康弘政府在安保政策方面,对美让步,旗帜鲜明表示对美积极合作的态度,通过建立被称为“RON(里根)·YASU(中曾根)关系”的亲密个人关系,来缓和经贸方面的紧张。
当然,通过(1985年的)广场协议日本不得不接受日元贬值,不仅仅在日本泡沫经济后,直到现在为止日本一直处于漫长的经济低迷状态。但是,日本却实现了安定增长和以内需为中心的经济结构。
中国如若借鉴日本的经验,需要突破两个条件。
第一,中曾根政府在安保方面对美让步,建立首脑间亲密关系,究竟现在的中国是否能够拿出某个“甜枣”换取两国政府的亲密关系,尚存疑问。其次,如果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提出各种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就业岗位或者化解贸易赤字,中国能否采取诸如日本在美国创建汽车生产工厂来进行应对般的有效措施呢?
日本早在1970年代到80年代,实施了汇率自由化,转型到美国要求的自由贸易轨道上来。可能在中国的眼里看到的是日本通过广场协议被虐。所以,中国拒绝人民币的自由化。但是,结果人民币在国内外的平衡上成为大问题,一旦中美进入贸易战,就需要加速国内投资,最恐怖的就是人民币外流。
这样一来,加速对美投资就成了一大忌讳,因为如果一经同意,国内的资金就会大举外流。中日的经验很相似。但是,和美国的交易内容以及条件截然不同。 第二,1980年代的日美关系和现在中美关系有很大不同。诚然,1980年代,对美国来说日本也具有威胁。傅高义在《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中向美国社会鸣起了警钟,他阐述日本在经济上具有威胁,但是不至于颠覆世界秩序和搞霸权主义。与此不同,现在美国对华的危机意识中,具有霸权交替的危机、国际秩序改观的危机。
因此,在美国看来,同是挑战者,挑战的内容完全不同。1980年代日本的军事力量并不强大,而且在美国的管控之下,现在依然如此。而中国不同。中国被定位为在经济、政治、安保以及秩序等更大的范畴的挑战者。所以美国对华政策或许比以往对日政策更加专注,中国应该在此方面有充分的认识。
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