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润恬:正视不育背后的中产焦虑

时间:2018-08-20 07:4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一些中国人口专家近日提出的“鼓励”生育的建议,引起舆论热议。(路透社档案照片)

中国早点——北京一叶

“把子宫切了喂狗,也不给强征!”

近日一些中国人口专家提出的“鼓励”生育的建议,惹火了不少人。一名有孩子的职业女性在“女拳文化”微信公号发表题为上述那句话的文怒怼。

引起“母愤”的专家言论,主要败在对中国人想生不敢育的无奈缺乏同理心。

南京大学学者刘志彪和张晔14日在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撰文提议,强制40岁以下公民缴纳“生育基金”,生二胎时可从中提取补贴。

换言之,南京学者不只认为生养二胎的津贴应该由个人而非政府埋单,还要通过扣押部分工资的方式惩罚不生二胎的人。

这个建议受到包括官媒在内铺天盖地的炮轰,可是竟有北京学者跳出来表示支持。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胡继晔本月16日接受国富智库访问时,表示赞同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并进一步建议应向“丁克家庭”(夫妻双薪但无子女的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为政府减轻日后照顾他们这些没有后代照顾的老人的负担。

按照胡继晔的逻辑,不论你在专业上多有成就,不论你是否已为自己的养老做好财务规划,只要没有孩子,你就是国家的累赘。

他还解释,如果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无法做到三丁抽一或二丁抽一,这将导致中国不够士兵备战,面对像印度这种普遍多子家庭的国家时会吃亏。这套把人物化为战争消耗品的逻辑,恐怕无法打动家长多生。

人口学者、《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也为如何鼓励生育献议。

他建议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缩短女性义务教育时间,以此创造条件,让多数妇女可以在30岁前生三个孩子。

我无语了。什么年代了,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开平权倒车、把妇女解构为生育机器的封建思想,竟然还登得了大雅之堂。

有些人确实是原则上选择单身或不育,但多数的人是被动单身、被动不育或被动少育的。

导致多数人想生但不敢生或不敢多生的,是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里多重复杂的因素,只提简单粗暴的财税或行政手段,是对这些复杂因素和问题根源的漠视。

纵观网民反映想生但不敢生或不敢多生的多重因素,包括孕妇和年轻妈妈在职场受到歧视,城市里打工的年轻夫妇缴了房租后没有多余的钱投资到孩子身上,买奶粉担心有毒,打疫苗担心有毒,送托儿所担心被虐,玩“旅行青蛙”的佛系青年不再寄望于养儿防老的传统道德观念。

归根结底,这些因素很多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和不安,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逐渐改善。把人当生产或生育工具简单看待的老旧观念,恐怕也需要很长世间才能退化。

赞一下
(94)
95.9%
赞一下
(4)
4.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