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一带一路”中国应重视东南亚伙伴舒适度

时间:2018-08-20 07: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认为,中国对东南亚的理解存在错误假设。他呼吁中国重视参与方的舒适度,东南亚国家也应增加技术转移方面的投资,以促进双向合作。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五年,但东南亚区域的接受度仍低,中国学者查道炯认为,部分原因是中国对东南亚的理解存在错误假设。他呼吁中国重视参与方的舒适度,东南亚国家也应增加技术转移方面的投资,以促进双向合作。

查道炯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本月初在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一场专题研讨会上,针对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在东南亚近年出现的负面舆论提出上述看法。

对于“一带一路”在东南亚遭到部分当地民众的抗议,查道炯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并无不妥,也不意味着他们“反中”。

东南亚各国担心中国恢复朝贡贸易制度

查道炯说,中国其实也曾有过相同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高度依赖日本,向其大量借贷并将多数资金用于建铁路港口,包括在山东建铁路连接兖州煤矿至石臼所港口的运输网络,以出口煤炭至日本赚取外汇,这在当时招致部分中国舆论痛批是外国经济入侵。

至于“一带一路”为何在东南亚的接受度不高,查道炯解释,中国目前看待东南亚时至少有两个错误假设,包括区域的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一样,都想不计其他考量发展致富。

另一个假设是,中国未曾殖民过其他国家,以为进军东南亚市场理应获得区域国家的欢迎。查道炯认为,这个假设忽略了区域各国仍保有对朝贡贸易的历史印象,以及中国进军会否恢复该制度的疑虑。

须增进与非华语社群交流

查道炯补充说,中资企业的另一误解是它们认为东南亚社会普遍由强大的华族群体网络构成,因此仅与华裔打交道即可,“这是错的,非常错的”。他认为,中资企业必须增进与当地非华语社群的交流。

在查道炯看来,“一带一路”旨在促进互联互通,为此建议中资企业在东南亚进行基础建设时,与其采用“建造、运营、转移”的模式,还不如通过“建造、装备、培训”,以更好地带动所在国的整体发展,惠及当地民众。

他具体建议,中资企业在东南亚建造或升级港口、铁路和公路时,不应仅仅着重发展那些战略要地,而是应该特别重视将包括重工业和庞大就业的内陆地区与港口连接起来。

应加强培训当地员工

同时,中资企业也应加强对当地员工的培训。查道炯以中资企业在建造连接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的“亚吉铁路”时,也培训当地人为例说,中资在东南亚的工程启动前,也可提早准备筹措当地的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查道炯也提醒说,在外资进驻和技术转移之际,引进中资的东南亚国家也应在技术传播方面予以投资,以填补随之产生的差距。德国车企福士伟根1982年赴华设厂时,上海同济大学等就曾为此调整课程,以提供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员工。

查道炯也认为,东南亚国家在展开国内的大规模公共基建项目时,应鼓励甚至要求多边项目的融资,而非仅凭双边或在地华族社群网络的投资开展项目,如此一来便可提高项目的透明度。

至于东南亚国家因参与“一带一路”大量负债,查道炯建议,这些国家应强化债务纪律;中国则不应提供偿还期限长、利率低的优惠贷款,因为这类贷款可能助长由此滋生的地方贪腐和不负责任支出等问题。

为了照顾参与方的舒适度,查道炯认为,中国官方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持续对外重申“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倡议,而且强调这是没有设定项目进度表的倡议,同时应给予在华外企“准国民待遇”。

他说:“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生态,将决定中企在海外受欢迎的程度。”

在问答环节中,查道炯就对目前中资在外雇佣由中国士兵和前士兵组成的私人保安公司表达关切。他警告,这些保安公司所执行的任务未来可能在国际人道法律等方面受到质疑,甚至引发风波,因此最好的做法是雇佣当地人,而不是引入外来保安资源。

赞一下
(13)
65%
赞一下
(7)
3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