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胡氏误国”与“文人误国”迷思(2)

时间:2018-08-17 07:4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至于有人将矛头扩大到知识分子,开始批判所谓的“文人误国”,那就更荒唐了。即使某些知识分子、文人对国家有关决策机构有重要影响力,他们最多也就是参谋与智囊而已。做出最终决策的,始终是有关政府部门。知识分子与文人数量很多,对于任何经济、社会、政治问题,都有不同意见者的存在。

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需要敞开言路,让各类知识分子乃至社会各界畅所欲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综合权衡做出最终决策,而不能偏听偏信,甚至闭目塞听,只喜欢听与自己观点类似的建议,而排斥与自己相反的观点、甚至禁止其传播(譬如网络删贴)。

听取哪部分知识分子的建议,不听取哪部分人的建议,既是政府部门的权力,也应该成为他们的担当。而一旦决定听取某些知识分子的建议,就应该勇于承担由此产生的决策后果。如果最后的效果不理想,首先应该检讨自己的决策错误,而不是诿过于人,指责“文人误国”。当然,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今后不再信任这些知识分子了,不采纳他们的建议了。

但是,如果对其惩罚,那不仅是推卸责任、诿过于人,而且危害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今后知识分子还有谁敢轻易为国家建言献策?

具体到这次中美贸易战中,知识分子当中,既有林毅夫教授这样明确主张对美国以战止战、以牙还牙的人士(“主战派”),也有本人这样明确预判“以战止战”不会成功,明确主张通过自身战略调整、化解中美矛盾、消除贸易战根源的人士(“主和派”;参见本人在《联合早报》发表的系列文章),还有很多观点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士(“中间派”)。

其实,民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这些不同的判断与主张中,总有正确的。怎么能笼统批评知识分子群体没有为国家提供正确意见,甚至产生严重误判呢?又怎么能批评“文人误国”呢?问题只在于,政府有关部门是否综合听取了不同知识分子、不同文人的意见,是否从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大陆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著名的“三家村”事件中,著名文人吴晗、邓拓、廖沫沙被当权者迫害。其中吴晗、邓拓被迫害致死,廖沫沙则幸运地生存下来。廖先生在文革结束后,写了《挽邓拓诗》,其中有两句: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

仅以此结尾,希望为“胡氏误国”论与“文人误国”论的喧嚣,画一个句号。

作者是中国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

在这些不同的判断与主张中,总有正确的。怎么能笼统批评知识分子群体没有为国家提供正确意见,甚至产生严重误判呢?又怎么能批评“文人误国”呢?问题只在于,政府有关部门是否综合听取了不同知识分子、不同文人的意见,是否从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赞一下
(151)
80.7%
赞一下
(36)
19.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