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止疫苗有真假,中国市场上售卖的三文鱼也接连引发真真假假的争议。这话题牵扯到北京郊区能吃到的新鲜淡水鱼虹鳟鱼,鱼肉呈橙色,乍看之下是有点像一般称作“三文鱼”、盛产于挪威的大西洋鲑鱼。
一周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在青海省共和县成立,同日公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虹鳟鱼归类为和鲑鱼类同的“三文鱼”。
网上舆论马上炸锅了,这已不是第一次。早在今年5月下旬,央视财经频道就报道,青藏高原很早就开始养殖三文鱼,中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来自青藏高原。
这则原本是宣传中国国产“淡水三文鱼”的正面消息,效果却是适得其反,网上一片哗然,中国消费者惊觉,原来大家一年吃掉的9000余吨“三文鱼”,其实是虹鳟鱼,可能是打着“三文鱼”旗号的冒牌货。
当时,央视、《科技日报》和《农民日报》以及新华社这几家官媒还互唱反调。有者引述业内人士与专家力挺虹鳟“三文鱼”,称三文鱼是商品名,不是种名,所有的虹鳟鱼、大西洋鲑鱼——鲑形目下属大约220个品种,都可以通俗称为三文鱼。新华社引述的专家则明确称,三文鱼是海鳟鱼,不能因为虹鳟鱼和海鳟鱼同属鲑鳟鱼,就倒推出虹鳟鱼是“淡水三文鱼”。
这场“鱼论”结果莫衷一是;想不到相隔三个月后卷土重来。这一回,是13家业内单位,包括中国最大虹鳟养殖企业的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等联合发布行内标准,宣布淡水的虹鳟鱼也是三文鱼。
一向伶牙俐齿的中国网民马上反呛,要是按照这个标准,小龙虾是不是也能称龙虾?老婆饼也算老婆?行业标准自己定,这是球员兼裁判吗?
还有网民称,不如几个地沟油的生产商坐在一起,开个食用油标准制定会,一致通过“地沟油是食用油其中一种”,就能冠冕堂皇上市了。
那么,到底虹鳟鱼算不算三文鱼呢?据说在科学认知上确实有模糊空间。专家解释,虹鳟鱼和三文鱼的关系通俗而言像“亲戚”,就像犬类中的金毛跟拉布拉多。
然而,消费者关心的不是科学,而是淡水虹鳟鱼是否跟深海鲑鱼一样可以安全地生吃,有没有寄生虫的问题?其次,不论所谓的“三文鱼”是否仅仅只是一种起源于香港市场的商品名,进口的深海鲑鱼和淡水养殖的虹鳟鱼在成本与售价上有天壤之别,将后者卖出前者的价格,或者自定标准统一名称,是否是混淆视听,涉嫌商业诚信问题?
事实上,“三文鱼”之争接连爆发,企业一心一意将虹鳟鱼打造成“淡水三文鱼”,这里头牵涉到的巨大商业利益,可想而知。
人们不得不注意到,7月3日中国刚执行一项让挪威渔业雀跃的决定——取消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对挪威三文鱼的部分进口禁令。而在今年上半年挪威三文鱼对华出口量已经同比上升548%,达到7054公吨。挪威海产局方面预计,五到七年间中国有望成为挪威最大的三文鱼市场之一。随着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加与持续增长,到了2025年,中国对三文鱼的消费量将达到每年24万吨。这么庞大的潜在市场,当然是有关产业力争的香饽饽。
回头说大西洋鲑鱼这个由挪威最早开始养殖、产量最大、市场知名度最高的鲑鱼,它在上世纪70年代由挪威引入香港(三文鱼的发音就是源自粤语),凭着优质的质量与挪威官方的推广宣传,早已在世界各地打响了名气。
至于中国的淡水养殖虹鳟鱼,虽然肉质较硬,脂肪含量也不及大西洋鲑鱼,外观也没有大西洋鲑鱼的光泽,但营养价值也很高,而且养殖成本也较低。如果适当推广介绍,精明地选择市场定位,确保有过硬的质量,“青海虹鳟”未必不能自我成就为家喻户晓的农产品,就不必蹭三文鱼的热度、“傍”外国品牌。
这可能与比较急功近利、相信能弯道超车的企业心态有关,希望免去建立品牌或提升产品的长期投入,企图通过拿来主义、“冠名主义”作为赶超法则。这现象又岂止发生在渔业!随着中国国内外信息日益流通透明,长期含混过关将越来越难。当然,中国民众也希望农业和市场监管部门能有个说法,商品的归类能影响售价,也涉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面对餐桌上来历让人疑虑的食品,消费者很无奈、也很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