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社论
台湾教育部历史课纲审议的“去中国化”争议,毫无意外,绿营的计划又一次得逞。课审大会结果,通过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的架构下。也就是说,民进党过去只是在台湾内部奋力抹除各种有关大陆的记忆和符号,如今则进一步把大陆彻底隔绝在台湾历史之外,变成“东亚邻国”之一。
这次高中历史新课纲的修订,采取了许多奇突及“创新”的作法。包括:扬弃过去以编年史、国別史的方式编教材,改采“主题式”;同时,在“分域”的架构下,由近及远、略古详今。因此,不再采取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区分,而改采台湾史、东亚史和世界史的架构。课纲研修小组想借此类说辞来规避“去中国化”的批评,但不论如何解释,其作法就是颠倒轻重、鱼目混珠,借此对下一代进行思想及认同改造。
从形式上看,新课纲改以分域架构书写台湾、大陆与东亚、台湾与世界的历史,取代了传统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区分。但实质上,台湾部分则试图脱离中国史,至少淡化台湾史的大陆渊源。对大陆部分,则借着东亚史的脉络,以主题的形式拆解了中国史。简言之,未来学生面对中国史,得从“东亚看大陆”;但面对世界史,却要从“台湾看天下”,这岂不可笑?
事实上,不只高中历史,国中历史也有这种思维。国中阶段的中国史,虽然独立成册且按时序编年,但商周至隋唐已强调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互动,宋元则着重国际互动和商贸文化交流,明清更是在东亚世界的变动格局中探讨商贸文化及东西接触的挑战。至于台湾史,明郑的踪迹则隐隐约约,迄今仍深刻影响著台湾社会与文化的郑成功,仿佛只是东亚海域的一支势力,或原住民族与外来者相遇的一段插曲。换言之,历史主轴的偏移超乎事实,大陆主体的模糊远难想像。
到了高中,中国史又抛弃编年,不辨朝代,横切纵解化为东亚史。不仅没有夏商周,从汉晋宋元以迄明清,更几全变成东亚移民史。难道只因为台湾是移民社会,所以也要把浩瀚的二十四史化成几页人群迁徙、人民流离的移动纪录?难道只因违宪踰法进行得风火惨烈的“转型正义”已列课纲,所以先秦和明郑都必须被“转型”掉?更重要的,难道这就是新课纲强调的“从人民的主体观点出发”?
课审委员宣称,历史新课纲改采主题式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及解决问题的素养,并避免与国中重复。但国中历史已嫌粗略,高中历史还要从东亚看大陆,对于历史知识有限的中学生,如何培养出思辨能力?难怪家长已经开始担心,教科书编不好,老师不会教,学测怎么考?难道要让孩子再去补历史?
已可预见,另一波教改的“历史之乱”势将上演。且不难想像,中学生在如此粗略而跳跃的历史教育下,将出现更多“张飞打岳飞”的错乱场景。对下一代而言,恐将满堂尽是历史穿越剧,孔子和孙中山变成外国人,看到“猪哥亮”辅佐刘备也不必太惊奇,因为“诸葛亮”也能主持歌厅秀。
培养学生多元视野与跨领域思辨能力,当然是正确的方向;问题在,学校的教材和教学远远跟不上执政者的心念流转。在高中生基础知识尚不扎实时,就教他们硕博士生的研究方法,其实只是拔苗助长,去脉络化的学习也只能塞给他们碎片化的知识。
蔡英文政府任意剪裁中国历史,以为稀释与解构中国史,就可以让台湾史卓然独立;事实上,不仅无伤于中国历史,反而使台湾历史脉络模糊,只是愈发困惑了下一代人。民进党恨不得把大陆变不见,其实蒙蔽的是台湾人的视野,消失的是台湾的机会与空间。这份歪曲的课纲,消灭不了敌人,却让后人更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