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北看记
上海退休教师叶老师不需要任何教育,就知道中美贸易战的危险。叶老师的住处曾经是法租界。在19世纪鸦片战争后,法租界是中国割让给外国列强的地段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贸易战战败的耻辱印记。
本周三的《纽约时报》叙述了这个生动的故事,并点出正在进行中的中美贸易战与鸦片战争的相似之处——鸦片战争的起因是英国试图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因为当年的中国向西方大量出口茶叶、瓷器和丝绸,却很少进口西方产品,造成中西之间巨大的贸易顺差,英国以对华出口鸦片来平衡贸易,并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了中国。
时移世易,如今的贸易不平衡的双方,从英国换成了美国。
那段历史的记忆,在今天的贸易战中激起一些中国人内心的屈辱与愤怒。他们也因此认为,中国必须奋力一战,今天的中国不应该再受列强欺负。
必须澄清,19世纪鸦片战争的历史与今天是天差地别。且不说中国早已不处于清王朝、不是少数民族统治,也远不是当年封闭自守、科技落后的状况,更关键的是,当年鸦片贸易本质上是无可争议的伤天害理行为;
对比之下,今天美国启动对华贸易战的部分原因,如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这并不违背中国改革开放的自身目标与长远利益。
中美双方的矛盾存在于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方式。
当然,也必须公平地说,美国也有借势拖慢中国发展、防止中国成为美国竞争对手的目的,这又与近年来,美国政、商、学界精英对中国的态度集体转向负面不无关系。
无论如何,鸦片战争与中美贸易战在一点上是共通的,就是西方再一次试图用外力撬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是被动的一方,也处在下风位置。
除了中兴事件给中国社会心理造成的打击以外,美国恫言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由10%上调至25%,也大大超出了中国的预料,中国已经无法提出同等价值的加税清单来报复美国。
近期,中国网络上针对贸易战的成因争议四起,原本就信心脆弱的股市跌到接近2016年1月股灾后的谷底,人民币汇率走软,中产阶层开始悄悄地换美元,这都反映了贸易战对中国形成的直接压力。
综合上述种种,再结合7月31日中共政治局会议的内容,中共官媒本周集体发表“风雨无阻”宣言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中共政治局7月31日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稳中有变”的研判,指明经济“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发出“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宣言。
这是配合“稳中有变”的定调,一方面力求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也给民众打气,呼吁团结,做好精神备战。这是高层研判中美贸易战避不开,这一仗必打,甚至可能是持久战、消耗战的信号。
虽然不时有报道传出,中美在酝酿重启谈判,但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反复无常,中美又高度缺乏互信的情况下,中国高层不会幻想贸易问题能在短期内通过谈判化解。
何况,“开战”一方已兵临城下,己方再不情愿,也不可能毫不抵抗就弃械而逃,总要奋力抵挡一阵,否则只会狼狈地被迫做出更多、更彻底的让步。再说,经过屈辱历史教育洗礼的中国民众,也不会答应国家轻易让步。
必打一仗,意味着中国将对原油等重量级美国进口产品开刀,这可能影响中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须鼓舞社会“对抗风雨”。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至今中国官方仍比较小心地控制与美国对抗的烈度和范围,媒体与舆论还没发起大规模的反美浪潮与抵制美货的运动。
这与过去中日、中韩发生矛盾时的情况构成反差,日系餐馆、日系汽车被砸、韩国超市遭抵制的命运,没有发生在美企与美货身上,可见中国尚有克制。
随着贸易战的升级,中国是否会祭出非贸易手段,例如进行社会层面的动员,或者抛售美国国债?这些可能性都不能排除,但是从长远利益来考虑,中国应该会竭力避免贸易战升级为中美全面对抗。
所谓“稳中有变”的研判,也可解释为“剧变”不在美国的计划内,美国也相信中国社会对贸易战有一定承受力与韧性。
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让所谓的“风雨”停留在“风雨”即可,莫上升为惨烈的“风暴”,这既考验中国的把握能力,也取决于美国的理性,更应是世界的共同期盼,毕竟,中美全面对抗将是世界性的灾难,谁都难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