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新时期的外部风险

时间:2018-08-07 07:4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新时期的外部风险指的是“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如何避免中美之间的冲突乃至战争。(路透社)

中国新时期的外部风险指的是“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如何避免中美之间的冲突乃至战争。简单地说,“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新兴大国挑战守成大国,还是守成大国恐惧新兴大国,最终都有可能导向两者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根据哈佛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统计,自1500年以来,全球已经经历了16次权力在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转移,结果12次发生了战争,只有四次可以说是和平的转移。中美两国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些年来成为中美乃至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本人也多次公开表示中国要避免这个陷阱。

如何避免大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是开放以来中国领导层最为关切的问题。改革开放如何成为可能?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就是国际和平。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的内部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中国本身也要为国际和平作出贡献。

这几乎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外在世界互动的最高原则。从邓小平到今天,中国对外政策的原则表面上有变化,但实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邓小平时代提“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江泽民和胡锦涛时代提“和平崛起”,中共十八大以来中领导人提“新型大国关系”,这些政策目标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外部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

但是,随着近来中美两大经济体贸易战的开始,人们突然感觉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来临。实际上,西方已经有人认为,中美两国已经至少在经济上陷入了这个陷阱。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在这方面作了那么多的努力,但“修昔底德陷阱”还是会出现呢?

很多人把原因指向中国,认为是中国改变了往日邓小平“韬光养晦”策略的缘故。或许主观层面的政策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因素还是客观要素的变化。这可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演变来理解。

简单地说,中国和美国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因为资本短缺,中国实行“请进来”政策,把自己的国门打开,欢迎外国资本到中国。

在90年代,中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实行“接轨”政策。“接轨”就是改变中国自身的制度体系来符合国际规则。

不难理解,在这两个阶段,中国客观上不会和外在世界发生严重冲突;不仅如此,无论是“开放”还是“接轨”,中国都得到外在世界的欢迎。但现在到了第三阶段,即“走出去”。

“走出去”在本世纪初已经开始,但早期规模很小,很难对外在世界产生实质性影响。十八大以后,中国开始比较系统地“走出去”,并且成为国家政策,尤其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银行等方面。

过剩的资本、多余的产能和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等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巨大的“走出去”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在西方看来,中国对外在世界的态度发生了巨变。西方认为,中国和世界体系的关系已经从从前的“学习”“接轨”“维持”转向了“修正主义”;在内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中国的外交话语也越来越具有民族主义色彩,中国开始要充当西方的“老师”,教训西方并且开始输出自己的“模式”了,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政治制度模式。

对西方来说,这个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西方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之后大部分西方经济体一蹶不振,处于长期的结构调整困难。而“互相否决”的政党制度,也使得西方国家很难有有效的国家政策,来促成经济走出危机。

贸易战的表现形式

很显然,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这种反差既有主观的认知成分,更有客观环境的变化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贸易战并不难理解。人们甚至可以说,贸易战只是中美关系到了这个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不是贸易战,也会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中美两国关系的本质通过贸易战表现出来,这表明贸易战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经济,而是两国的总体关系。两国的总体关系意味着什么?

简单地说,美国作为世界霸权,其目的还是要维持世界霸权的位置;要维持其霸权的位置,就要阻止中国对其所构成的挑战,无论是事实上的还是想象中的。

这里需要一个判断,中美之间会不会发生军事冲突甚至战争?因为中美都是核大国,热战的可能性极小。

局部的冲突有可能,例如在南中国海和台湾问题上,但两国间的全面战争很难想象。并且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从军事上“征服”中国不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但两国之间从局部冲突发展到军事政治冷战是有可能的,也是美国强硬冷战派的期望。

冷战派希望无论是通过贸易战还是其他方面的局部冲突,把中美关系引向军事冷战;一旦发生军事冷战,美国就会像往日对付苏联那样对付中国了。

贸易战是否会演变成为军事冷战?这取决于中美两国下一阶段的互动。就中国来说,所要考量的就是如何在和美国进行贸易战的时候,努力避免贸易战演变成为军事冷战。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认真考虑特朗普为什么要发动贸易战这一问题。

对中国,特朗普到底害怕什么呢?对特朗普来说,中国的核心力量在于其日渐成长的“消费社会”。

中国成为“消费社会”对美国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市场”,也就是经济力量。真正可以促成中国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是其庞大的“消费市场”,而非其他因素。这些年来,中国开始加速成为区域乃至可以和美国竞争的世界经济重心,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消费水平。

因此,不难理解,这次贸易战的核心就是“技术冷战”,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

说到底,通过这场“技术冷战”,美国不希望中国在技术层面往上爬,至少可以拖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可以说,促成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促使中国回到“贫穷社会主义”阶段是美国所需要的。

只要中国停留在“内部贫穷”状态,中国就不会有外在的影响力。从美国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是避免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最有效方法。

显然,如果中国以美国期待的方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小化。中国该如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一句话,还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来化解中美之间的矛盾,同时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

赞一下
(101)
77.1%
赞一下
(30)
22.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