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合作仍是主流 工行国际化转向“内涵”

时间:2018-07-24 15:0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说,全球贸易与投资的需要带来金融服务的全球化趋势。国与国之间的摩擦难以避免,但全球经济中合作将是主流。工商银行已经基本结束“抢滩设点”的外延式发展阶段,接下来的国际化战略着眼于“本地化”。

在7月23日举行的“工商银行与标准银行战略合作10周年”纪念发布会上,易会满说,工商银行在2008年入股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持有后者20%股权而成为第一大股东,交易总标的超过50亿美元,是工行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标准银行首席执行官Sim Tshabalala介绍称,时至今日其都是中国对南非最大的单笔投资。

易会满说,在2007年上市以后,工行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非洲具有巨大的市场机会,有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2亿人口,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中国与非洲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发展良好,中非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好的关系。

他称工行与标准银行的合作是强强联合。工行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资产达到4.5万亿美元;标准银行是非洲最大的银行。“十年时间做下来,我们觉得还是比较成功,当时的选择也是对的。”

工行10年内在非洲市场一共投放了106个项目,存贷金额230亿美元,贷款余额60-70亿美元。非洲是排在亚洲之后的工行第二大境外市场。在汇款业务、现金管理和服务于中国游客到非洲的产品上,双方都有合作。

易会满称,在海外(不包括标准银行覆盖的非洲20个国家和地区),整个工行网络已经覆盖45个国家地区,资产在4300-4400亿美元。如果把海外业务看作一家独立的银行,工行在全球资产总额排名第58位,利润总额排在第60位。但在工行整个集团里面,海外资产占比仅在9%左右。

工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接下来会做一些调整。第一,从外延的增加、抢滩设点,转移到内涵发展作为主要的增长方式。大量在海外设点的阶段已经基本完成。第二,坚持“两条腿走路”,工行将继续做好作为中国和全球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要做好本地化、特色化服务,包括客户、业务、人才和管理的本地化。第三,适应当前的“严监管、前监管”大环境,进一步加强合规和全面风险的管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最后,加强与本地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国际化的主动性。

中资企业为什么要到非洲来?易会满说,全球贸易投资经过多年发展,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球分工学说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人才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有全球化分工。“这与在4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全球企业家和企业到中国投资,道理是一样的。”

易会满说,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有社会化的大分工,有全球的贸易、投资,就有银行业的全球化,这是必然规律。即便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摩擦或其他冲突,但从人类社会大的发展态势来看,合作永远大于分歧。从中国在非洲的项目可以看出,不管从政府、百姓、银行、企业角度,合作都会带来多赢的结果。“合作能为两国人民创造福祉,这也是我们必然走这条路的战略考虑。”■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