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界对中国翻云覆雨,欧美文化价值天然亲近
不过,欧盟对中国似乎并不假辞色,而是颐指气使,如经常指摘中国市场限制外资,令欧洲公司进入中国困难重重,中国本地公司则通常获得政府财政补贴或简化手续的优惠,中国大型政府合约常常落入中资公司之手;欧洲一些拥有知名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公司,在获准进入中国时被迫要分享自身的专利技术,云云。
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公司日前公布的年度报告称,在受访的532家在华欧洲公司中,有43%认为“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主要是偏帮中国企业,46%的受访公司称计划今年削减在华投资,较去年增长8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可以说,欧洲商界对中国的态度,比美国商界更加严苛。
事实上,欧洲政客对中国也总是翻云覆雨,反面快过翻书。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1月首度访华,与中领导人商定“进一步提升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水平”,但4月他到访白宫时,竟呼吁特朗普“合作”应对“共同的麻烦”中国。同样在1月访华的英国首相文翠珊,重申中英关系处“黄金时代”,但上月英国就派战舰“巡航”南海,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
默克尔5月进行她就任德国总理18年来第11次访华,但一个月后,德国外长马斯就强调欧盟需制定统一策略,“应对中国的政治权力野心,包括抵制(中国)有针对性地分裂欧盟的企图”。
欧美双方虽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纷与矛盾,但从历史和现实看,双方既有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血脉渊源,又有近似的天主教基督教文化背景,加上共同的民主自由价值观,经济上有二战后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发展而来的经合组织(OECD),军事上则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政治上有七大工业国(G7)定期会晤机制,可以说千丝万缕,同声同气,即使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但仍可笑泯恩仇。
所以,企图利用欧美暂时的贸易纠纷,拉拢欧盟来对抗美国,根本是缘木求鱼,不切实际。
因此,既要努力争取欧盟支持,又要慎防其首鼠两端,背后放冷枪,王毅的警告可谓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