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伊朗总统访华 两国互动瞩目

时间:2018-06-11 09: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峰会昨日在山东青岛市揭幕,这是上合扩充,吸纳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后的首个峰会,8个成员国和4个观察员国的领袖都有出席,较引人注目的除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外,就是伊朗总统鲁哈尼。上合以外,鲁哈尼并顺道工作访问中国,亦会与中俄印等国领袖会晤。由于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威胁要重新制裁伊朗,伊朗的处境与正受美国贸易战威胁的中国相似,鲁哈尼此行会与中国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取得哪些成果,成为今次上合峰会的另一焦点。

上合组织现在是中国主导的最重要的多边国际组织,成员横跨欧亚,涵括中亚和南亚主要国家,无论对“一带一路”还是“印太战略”都动见观瞻。

美国退出欧洲犹豫  伊核协议生死关头

鲁哈尼2014年5月到上海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CICA)峰会时顺道官式访华,国家主席中领导人2016年1月也到访过伊朗。今次是鲁哈尼连任后首度访华,正值中伊两国与美国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之际,亚太和中东局势都处在微妙时刻,故鲁哈尼此行备受关注。

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后,伊朗迅速展开“挽救协议”的外交行动。上月13日,外长扎里夫出访首站就到北京,获中国保证继续支持伊核协议后才续访俄罗斯和欧盟。中、俄、英、法、德与伊朗的代表上月下旬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开会,讨论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的影响,中方表示坚决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强调保护协议各方正当权益。伊朗则向欧洲提出留在协议的3项条件,包括各国继续购买伊朗原油、银行保护与伊朗的贸易以及承诺不干预伊朗的弹道导弹计划和伊朗在中东的活动。英法德等国虽然反对美国退出计划,但也对现有协议缺陷不满,更难满足伊朗的3项条件。受美国潜在制裁威胁,欧洲一些公司已经打算退出伊朗市场。可以说,伊朗核协议正面临生死存亡关头。

中国与伊朗相距遥远,双方关系本不密切,也无重大战略交集,两国合作重点在经济层面。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之后,双边经贸投资发展迅速,中国已是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2017年双边贸易额达370多亿美元,增幅逾两成;伊朗亦是中国第五大石油来源国,今年1月中国进口伊朗原油量大增85.9%,中石油去年刚获得全球最大的石油气田伊朗南帕斯(South Pars)第11期的30%股权;中国还向伊朗提供10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其基建项目,是伊朗核协议签署以来伊朗获得的最大笔信贷。中领导人2016年1月访伊时,两国签署了17项双边协议,同意在10年内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600亿美元;伊朗还是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对象。

对美国战略遥相呼应   掌握分寸免因小失大

中伊两国在国际政治层面的交集原本不多,但随着美国退出核协定以及与中国开打贸易战,令中伊战略利益出现契合点。对伊朗来说,在美国退出、欧洲犹豫动摇的情况下,获得中、俄两国支持至关重要,如果说伊朗在石油出口方面还与俄罗斯有竞争的话,伊朗与中国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不存在矛盾。所以,即使外长刚来过中国,鲁哈尼还是来华工作访问,显示其争取中国支持的迫切;对中国来说,伊朗既是重要石油来源,亦有学者认为其在中东挑战美国利益,是对中国的有力策应。在朝核危机纾解、中国家门口生战机率大减的情况下,在中东支持伊朗亦有助牵制美国。

中国与伊朗在对美战略方面虽可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但毕竟两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分量对比悬殊,与美国关系的性质也截然不同。伊朗自从1970年代末伊斯兰革命后就与美割席,老死不相往来;中美经济关系却是你中有我,密不可分。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科技巨擘中兴通讯制裁的理由,正是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禁令,现在事情稍有转机,中国不宜为借重伊朗,因小失大。同时,伊朗在中东的作为,涉及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政治因素,中国在强化与伊朗合作的同时,需要把握好与伊朗为敌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埃及甚至以色列等国的关系,应该趋利避害,避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则宽严皆误。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政策把握是相宜妥当的,也因此赢得了当事各方的一致赞誉。现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既要主持公道,又要具备一定灵活性,在处理与伊朗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上,应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为重,掌握好分寸,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如此,才能令中伊双边关系行稳致远,达至双赢。

赞一下
(6)
54.5%
赞一下
(5)
45.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