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佳勳
中美贸易争端自今年年初开始热度不断升高,从1月底美国对中国祭出201条款,针对大型洗衣机及太阳能电池及模组征收防卫性关税开始,紧接着特朗普又在3月提出“232调查”,针对特定产品进口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进行立案调查。而后最受瞩目的301条款由美国贸易代表署于4月初正式提出,公告了针对中国301条款的加征关税清单,包括航太、资讯及通讯科技、机器人及机械等产品均涉入,进口价值约500亿美元。4月中旬更一度传出将酝酿发动第二波301制裁行动,涉及产品范围会进一步扩大至1000亿美元。
中美贸易争端发展至当时,几乎达到了最紧绷时刻。5月初,由美国财政部长穆钦率领美方代表团访中,历经2天的闭门会议,双方显然没具体共识,直到刘鹤率中方经贸代表团赴美谈判后,终于5月19日达成初步共识,于华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方同意大幅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并承诺加强保护智慧财产权,致力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至此中美两国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
中美贸易战至此暂时偃旗息鼓,此前评论者多研判特朗普的强硬态度系为增加美国的谈判筹码,目的是在谈判中争取更多中国的退让。现由事后的谈判成果回头来看,还颇符合现况。
此刻仍不宜对中美贸易战抱持过度乐观的期待,回归中美贸易争端的本质,其核心仍在于科技竞争。此刻美方同意撤回301清单,主要考量还是此种“大范围”加征关税的作法,对自身经济的冲击恐不亚于对手国,然而“精准式”的制裁措施恐怕还将持续,诸如此前的201条款、232调查,再如个别厂商的中兴禁令等,预期将是美国用以遏制中国在先进制造领域崛起的主要手段。
由此来看,未来中美贸易争端将会更多落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例如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机器人、新一代资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太科技等,特别是在中国现已崭露实力的数位科技与AI人工智慧等领域,两强竞逐话语权的基本格局已定,尤其是在中国企图以国家资本主义挹注于先进制造发展的压力下,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将形成剧烈碰撞,贸易战此刻或暂休兵但并未结束,后续零星、局部的战火仍将持续不断。
长期而言,中、美两强的角力将牵动全球制造业包括台商的投资布局,跨国企业为了避险,恐被迫因应不同市场区隔出不同产业链,谁能够拥有更多元灵活且具弹性的生产链,就愈有能力在这场长期贸易战中存活。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