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正如火如荼开展帮助农村人口脱贫的“脱贫攻坚战”,中国民间近日则浮现另一群非典型“贫穷群众”:那些吃好住好穿好却口袋空空的“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这一新词几天前由某生活资讯微信号提出,简单理解就是“看起来有钱,但其实很穷”。
网上广为流传的解释是:“吃精致的法餐、用限量的口红、请高价的私教、租热门商区的房子、去欧洲日本旅游、捧小众文化产品,但没有房产、资产、积蓄,甚至信用卡巨量负债”,听起来像是因过度消费享乐而造就的相对贫穷,并不特别让人同情。
即便如此,这个“自嘲喊穷”的概念在社交媒体仍号召力强大,迅速引起网民共鸣和大量讨论,许多分析聚焦中产阶级与年轻人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乃至爱慕虚荣的价值观。
除了“隐形贫困人口”,不少“喊穷”的流行表述近来也频频击中舆论痛点。从去年风行一时的“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段子(指有钱人的世界难以想象),到本月初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所引发的自我价值焦虑,不难看出,在正所谓“富起来”的中国社会,人们对“贫穷”仍抱持颇深的焦虑。
当然,当下贫穷已是相对的概念,“隐形贫困人口”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穷人,毕竟懂得用智能手机边晒旅游照边自嘲贫穷的人,应该不可能在饥饿边缘挣扎。
实际上,这群所谓“新穷人”是许多转型中社会的产物,他们更多是白领或专业人士,生活条件不俗也不吝于消费,却仍自觉或被外界认为经济条件匮乏。官媒新华网一篇评论就形容,“隐形穷人”其实是“新贵与赤贫的吊诡结合体”。
从积极角度看,“新穷人”阶层在中国逐渐壮大并非坏事,这说明社会物质条件发展已相当充裕,消费经济被民众所拥抱,而对于“穷”的衡量基准不断提高,则是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的自然进程。
但另一方面,“隐形贫困”也揭示了另一问题:人们有了法国餐、限量口红、高价私教却还埋怨自己“贫穷”,不也说明他们除了当下享乐的物质消费之外,还有更多长远的渴望与追求未能实现?
在价格居高不下的房地产市场置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争取向上流动、为自己的长远发展作出积极规划,这些都不比上淘宝买个名牌包容易,这或许是一些外表光鲜的“隐形穷人”难以言喻的苦衷,也是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需要面对的“新贫穷”问题。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来,有评论呼应中共十九大报告的论述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民众消费观念大有改变,连经济条件不俗的“隐形贫困人口”也“喊穷”并对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正是社会转型过程的体现。
吃好住好穿好的“隐形穷人”喊穷或许让一些人不舒服,有分析因此呼吁各界更关注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482新元)贫困线以下的“真实”贫困人口。
听来或许有些吊诡,但脱贫工作雷厉风行进行并逐步落实的过程中,另一形式的“贫穷”又衍生并引发焦虑,在一个急速发展转型的社会,其实并不完全矛盾。纵使后者听起来像“第一世界问题”,但它关乎的是新一代的幸福感和未来,同样值得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