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接触越多 印象越差?

时间:2018-04-17 09: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早点——港澳突搜

在刚刚过去的复活节长假中,不少香港家庭选择外出旅游。我的一个朋友也带了老婆和两个孩子到北京游玩。上周我们约了一起吃饭,很自然的就聊到他们一家这次的北京之旅。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朋友是传统的爱国爱港人士,提起这次旅行竟然也有满腹牢骚。例如有一天清晨,他们一家四口准备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礼,让子女们感受一下国家的强大。若是在以前乘坐德士前去,可以在天安门不远处停下,再步行到升旗礼地点。

朋友说:“但我们上了德士才知道,现在北京的保安工作相当严格,德士只准在天安门远处停留。很多司机怕麻烦,都拒绝载客去那里,我们只好改搭地铁。”

没想到乘搭地铁更麻烦。朋友一家人到了地铁站,发现地铁站外已经设有安检。保安看到小孩手上拿着一只用铁丝绕成的“手枪”,要求她扔掉,否则不能入闸。由于这是孩子心爱的玩具,我的朋友只好悻悻然拿着“铁丝手枪”回酒店再倒回去地铁站。这一来一回就折腾了许多时间。

朋友慨叹,他可以理解北京交通和空气不好,但近年中国崛起后,保安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严,令人难以接受。他说:“难怪许多香港年轻人到大陆交流后,对大陆的印象变得更为负面。”

1997年7月1日英国国旗徐徐降下,标志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当时进行的不少民意调查都显示港人的心仍未回归,有相当一部分港人并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过去20年里,香港特区政府、不少建制派团体和机构都积极推动国民教育,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大陆的认识。大陆交流团因此成了国民教育的热门之选。

然而,这类交流团实际成效有多少,却是众说纷纭。一方面,一些从未涉足大陆的香港学生在参加大陆交流活动后,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和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年轻人批评,在交流过程中目睹大陆民众一些不文明行为,反而让他们对大陆的印象大打折扣。

确实,近年港府投入以亿元计的巨大资源为数以万计的青年大搞一些大陆交流活动,效果似乎不彰。一些参与过交流团的年轻人认为,大部分交流活动只展现中国强盛的一面,内容偏颇,令人反感。也有参加者埋怨,由于时间有限,加上主办机构事先编排好行程,很难近距离接触市民,难以深入认识大陆社会。

同时,以“自由行”形式到大陆旅游的香港青年似乎也无法感受到大陆的美好。其中一个关键是,与其他地方相比,港人到大陆旅游可说是“价廉物美”,但很多香港年轻人都不适应甫入大陆便上不了面簿,马上对大陆产生反感和抗拒,以致国民身份认同感偏低。

近年来,香港发生的“占中”与本土思潮等议题,更让年轻人对身份认同进行了一些反思。许多调查都显示,在所有年龄组别中,香港18岁至29岁的青少年,在中国国民身份认同上的得分最低,而且得分还有持续下降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交通及通讯的便利大大促进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来往。一些自由主义者乐观地认为,随着世界各国人员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加深了彼此间的认识和了解,国与国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也将大大减低,这将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可是,近年香港力推的大陆交流团却弄巧反拙,似乎与这一规律“背道而驰”。

随着“港独”思潮挥之不去,如何强化香港年轻一代的国民身份认同,已成了中国大陆政府未来一项重要的工作。参与大陆交流活动是否就会加强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感?哪种模式的交流活动较能取得成效?这一连串问题,当局都要去面对并思考相应对策。

赞一下
(16)
44.4%
赞一下
(20)
55.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