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北看记
在本周二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中国领导人如预期向全世界做出承诺:中国对外开放“一定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相较于此前一般较笼统的姿态宣示,这场演讲指明了具体的举措:中国将尽快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宽汽车行业的外资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进口等。
更进一步凸显这一切不是“空口支票”的信号,是新任中国央行行长易纲隔天对金融开放给出时间表,包括“未来几个月内”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将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等等。
易纲明确说,今年6月30日之前大部分措施将会落实;中国的金融市场将会是一个更加有竞争力的市场,能够得到更好的监管,同时也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中国和外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在平等的经济场上进行博弈。
到了昨天,中国国务院也决定从5月1日起将所有抗癌药进口关税一律降至零,履行了3月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的总体税率水平的承诺。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昨天也透露,正在加快推进专利法修改,积极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保护知识产权。
这些新措施都很必要和美好。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纪念日,为了标记中国进入“新时代”,最高层或许早就计划要借博鳌论坛宣布重磅改革措施。再者,建设包含现代金融在内的现代经济体系,本来是中国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后的必行之路。这是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也是今年1月底中共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中国领导人所强调的“大文章”。
与此同时,在美国商界积怨不浅,白宫对中国掀起贸易战磨刀霍霍的此时,中国宣示进一步开放,既顺应了美国与国际社会呼声,也契合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
不过,最关键听众群对于中国官方上述宣布的反应,似乎还是半信半疑。虽然美国与亚洲股市是高兴了一轮,但不少美国国际战略学者与企业界人士表示,他们对于中国一再的政策宣示,已经出现“承诺疲劳”(promise fatigue)。
这也难怪,因为中国宣示开放的决心已经很久了,但是在许多方面一直是只闻楼梯响,未见人下来;而开放市场准入,消除贸易壁垒,尊重知识产权等,本来就是2001年中国入世时已做的承诺。
从积极角度看,这毕竟是正确的方向,中国能采取符合自身发展又能为贸易纠纷降温的举措,还是值得人们鼓舞。下一步关键,就在于这些措施能否如官方所承诺的,在7月以前大部分落实,让人看到中国开放的“全新局面”。
倘若能做到,中西方互信将大幅提升,所谓的“承诺疲劳”将缓解;反之,如果再一次让人失望,中美的互信将更严重被削减。事实上,这次贸易战的战鼓响起,核心原因就在于大国间失去了互信。美国不再相信中国有决心改善问题,中国也误判了美国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
这背后折射的是中美能否进行大国竞争又共享和平的难题,大国准确理解彼此信号与相信对方战略目标之难。中美贸易战的阴影是双方互信濒危的反射。
建立互信需要坦诚沟通,更需要具体行动,借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说的,中国领导的方向很清楚,但“要把这个讯息传达到每个角落、能够在每一个省、每一个市、每一个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官员去落实,去体现,去贯彻它的精神。”
这个过程肯定需要时间,外界只能期待尽快地,在贸易战爆发前出现“全新局面”。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临之际,中美关系的小危机让人深深担忧,但愿它能成功被化解,化为对改革开放的另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