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点/山城打望
是“朝天扬帆”还是“风水屏障”?由新加坡凯德集团在重庆地标朝天门发展的来福士广场,近月来再陷舆论漩涡。
这一次,是一个民间组织发公开信给中共重庆市委和市政府,申诉施工中的来福士广场削弱重庆历史地标朝天门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并质疑当局对文化遗产保护不足。
对于这方面的舆论压力,凯德相信不感陌生。事实上,重庆来福士广场的建造方案2012年公布以来,民间反应一直两极化,有人认为设计时尚而国际化,但反弹声音也不时传出:从一开始设计被质疑造型像新加坡金沙,建造过程中被指挡住朝天门风水,到近期关于朝天门开放性的担忧,这栋楼仿佛建得越高,在一些民众心里投射的阴影就越大。
市民对城中心的标志性新建筑有不同评价,这很正常。不过,民间对重庆来福士广场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而持久,除了因为朝天门的特殊选址,凯德身为外资开发商的身份,相信也不无关系。
纵观社交媒体流传的文章,不难看出不满情绪的其中一个脉络:凯德集团身为新加坡企业,对重庆历史文化了解不足,在一个深具历史底蕴的地点,建造一栋所谓标新立异的建筑,是对重庆不尊重的表现。一些言辞较偏激的文章甚至形容,该建筑带着浓厚的“殖民色彩”。
部分网民的反应在情理上不难理解,但客观审视政策环境与营商条件,情况并非“外企不尊重在地文化”那么简单。
关键在于,包括朝天门在内任何一个地区的规划,都必须先由当地政府主导,设下发展定位和进行招商引资,再与企业配合。
以朝天门为例,重庆市规划局当年设下“重庆之窗、西部之门”的定位,希望新项目代表长江经济源点和内陆开放高地,展现“开放、起航、扬帆”的姿态。经广泛招标,重庆来福士方案被认可为经得起历史检验,时任重庆市长黄奇帆更说,该方案符合重庆地标概念,“能为重庆建设成中国国家中心城市添上亮丽一笔”。
市政府带头规划,外企在官方所设的框架内展开规划改造,遇上民间反弹,处境其实是进退两难。
这也引出更核心的问题:各方对在地文化的定义和诠释不一样。相对于官方希望在朝天门展现“内陆开放高地”姿态的愿景,有另一群市民更珍惜朝天门曾作为古城门、商埠海关、水运枢纽的历史底蕴。
此时,外企开发商通过建筑勾勒的,应该是哪一群人心目中的山城?官方与民间论述的考量和分量不同,这又为开发商的决策增添复杂性与尴尬。
如今,面对民间的历史保护呼声,舆论焦点是来福士广场,但不论开发商多愿意响应文化保护的诉求,主动权并不在外企手中。毕竟,来福士广场仅占朝天门区一部分,针对在地历史文化保护,外企开发商能做的终究有限。
平心而论,重庆主城旧城改造的旗舰项目由外企承担,这是极佳的展示平台,却也是责任担当,开发商并无理由不尊重在地文化,硬生生建一座得罪广大群众的建筑。朝天门发展的整体布局规划,其实牵涉到其他更宏观、超乎开发商掌控范围的因素。
值此出现新一轮民间反弹,重庆当局已作出一些回应。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黄玉林上月在全国两会期间谈及渝中区发展时便说,来福士是来福士,只是一栋楼,而朝天门还是朝天门,不会更名或消失。渝中区政府今年2月初也承诺,将在发展规划中坚持保护与“用”并重的原则,彰显母城文化风韵。
这是否足以安抚民众心中的焦虑,仍有待具体历史保护措施的落实。但这场风波凸显的是旧城改造工程的挑战,不仅官民之间的利益和立场需要平衡,外企开发商的角色也不易扮演。这方面,值得三方面进一步磨合磋商,毕竟对一座正迈向国际化愿景的城市,外企能与当地官民分享交流的思维与创意,相信仍是具有独特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