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钢
从短期来看,中美贸易战结局必然是两败俱伤,但是从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战将倒逼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而这将有利于两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再平衡,以及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凯恩斯曾经讲到: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最好选择投资国内,因为投资国内可以避免风险,即使失败,也会留下些什么。另外投资国内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贸易纷争。
所以,投资国内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避免产业空洞化,也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反之,选择投资海外,不仅会导致国内产业空洞化,经济增长停滞衰退,而且会导致贸易摩擦,最后引发贸易战,甚至于世界大战,比如一战与二战的爆发,事实上都源于贸易战。而且事实也证明,历史上大国的衰退,包括美国,都是因为选择投资海外的结果。
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对美国经济有利,他们相信新的和更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将神奇般地在美国出现。但是事实上这一幕并未发生,相反随着低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跟随其后的是中高端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因为比较成本后,公司宁愿用廉价的外国劳动力而不去设法提高国内的生产效率,在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转移外包比寻求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要便宜得多,因此企业管理者已经没有多少动力去投资研究与改进技术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力。
大多美国公司更会选择将制造和加工放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拥有不断创新的技术,但是苹果手机和电脑的制造大多在中国和亚洲国家完成,然后运往美国和世界各地销售,因为这样公司可以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最终走向衰退,无不与投资转向有着直接关系。比如英国,在19世纪以产业效率为中心,英国创造了一个贸易的而非领土的帝国。但是,在1870年以后英国开始由盛而衰,其原因在于资本的流出与对外投资的加速发展。1870年至1913年间,英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近250%,1913年达到了40亿英镑,相当于近一半的英国储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了土地之外,英国资产的一半多在海外。
毫无疑问,对外投资的盈利在短期而言高于国内投资,但长期来看对英国和世界经济结构都是一种深远的变化。美国的崛起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和技术的转移,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走上由盛而衰的道路,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对外投资的加速与国内产业的转移,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美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最初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他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但制造业的转移导致美国产业空洞化,失业率剧增。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美国的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结果是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的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万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
那么,美国是否必然重蹈英国的覆辙呢?对此,首先要反思的是对外投资是否是一种错误的国家发展战略?一般来讲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成本上升与利润下降,由此到国外投资要比在国内投资和出口更有利可图。但是,这势必导致产业转移,国内产业空洞化,就业与政府财税的流失。
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是私人的,但是成本是公共的,对外投资让资本所有者受益,但是对其他群体以及整个经济是不利的,这正是目前美国与西方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为此有学者建议,发达国家应该采取鼓励国内投资以及贸易出口,而不是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而要做到此必须改革产业结构,资本市场和税收制度,以此降低成本,提升投资利润空间。
其次,必须反思国家利益与私人资本利益的关系,显然两者的利益与追求的政策是不同的。所谓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已是过去的事。最后,应该反思移民政策,移民可以解决发达国家廉价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由此可以减缓国内产业的转移;而高技术人才的引进有助于技术创新与发展,当然由此可能加剧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但是,从长期来看,引进移民至少比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经济的损失要小得多,因为转移出去以后,就很难再回来了。
同样,对于中国来讲,目前中国经济也面临相同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国内投资的过剩,资本自然趋于从海外寻求投资机会,这样势必加速中国海外投资与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国内投资必须在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把衰弱过剩部门的资源转移到新兴部门中去,而且跑得越快越好,否则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经济就会进入衰退的恶性循环。同时如果海外投资加速,国内投资无所事事,必然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重蹈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覆辙,因为它们的问题显然在于,在推动产业转移的时候,忘记了推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作者原为国际政治学者
现任职于一加拿大国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