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终身学习论”童话还是悲剧?

时间:2018-03-26 09:2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邓曦泽

面对科技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滔滔之势,芸芸众生何以存身?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说:“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可称为“终身学习”论。终身学习,很励志,也很有市场。但是,终身学习,能管什么用?其实,它根本经不住推敲。

一、重复性劳动和庸人占多数是古今常态。工业革命以前,绝大多数人都是做重复性劳动,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不超过0.1%。这一数据,不是来自统计,而是来自我的观察。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笔者所生活的农村和集镇(中国的一个中等地区),虽有一些小工业,但几乎没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直至今天,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集中在少数科研人员(包括部分大学老师和企业研发人员)、艺术创作者(不是表演者)以及极少数对创新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这部分人占人口的比率,不会超过2%至3%。即便那些高级技工,也只是从事高级的重复性劳动。譬如,打字员要比扫大街的清洁工要高级,但他的劳动仍然是重复性的。本文在技术角度把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称为庸人或大众。庸人即常人,没有贬义。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都是允许甚至鼓励庸人的。庸人占据古今社会的主体,可谓古今社会的常态。

甚至,古今中外的道德都既鼓励技术精英,也鼓励技术庸人。古今中外都表彰这样一种人:它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这种人,在技术上是庸人,但在道德上却是模范,被鼓励的不是技术,而是态度。

二、人工智能粉碎几千年的重复性劳动和生活样态,从而消灭庸人。但是,人工智能使重复劳动遭遇全面危机。以前的技术进步,是用一种高级重复劳动替代低级重复劳动,它本身不是要替代重复性劳动进而取消人工;但人工智能则试图取代即消灭重复劳动。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认为,凡是只需要5秒时间作出决策的劳动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如翻译、简单的新闻报道、保安、销售、客服等。这意味着,大量工作岗位将不复存在。庸人何以存身?

人工智能当然会创造大量财富,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许多人可能失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呢?或许,在未来(或许20年,或许50年),假定世界人口仍为70亿,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复杂劳动岗位大约就10亿(甚至更少)。试问:其余60亿人做什么?失业,无所事事。

因此,人工智能将粉碎人类有史以来的重复性劳动和生活样态。

三、终身学习:童话还是悲剧。或许,有人会这样反驳: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学习,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避免失业和被淘汰。马云就是如此认为的。但是,终身学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个体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呢?很难。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绝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失业。无论地球上的所有人多么努力,并且,无论每个人多么聪明,绝大多数人都会失业,因为岗位非常有限。假如岗位只有10亿,即便70亿人都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并且都很勤奋,仍然有60亿人没工作。众人皆聪明、努力,只会提高就业的门槛,而不会增加就业机会。此点几乎是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使绝大多数人即便终身学习也无法改变命运。

赞一下
(3)
50%
赞一下
(3)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