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山城打望
中国中央电视台近日播出的最新一季《舌尖上的中国》口碑大滑坡,被许多观众吐槽不够注重美食、资讯错误百出等,但节目效应看来还是相当给力,近日带旺了一个此前几乎名不见经传的烹饪器具——章丘铁锅。
章丘是山东省济南市一个小市辖区,那里的铸造产业历史悠久,节目中介绍的“章丘铁锅”,便是当地打铁文化的产物。据节目介绍,每一个铁锅都得历经3万6000次锻打、12道工序,要“一点一点把锅锻打成镜面,能够在里面看到人脸才是合格”。
如此千锤百炼敲打出的铁锅,乍看下与普通家用锅无异,但炒菜的效果据说与众不同。在一个个充满艺术美感的慢镜头中,《舌尖》旁述员解释,做鲁菜“煎转黄花鱼”时须抛翻整条鱼,章丘铁锅经锻打形成的深内弧,便可避免鱼被外抛,煮出来的鱼“外脆内嫩,入口含化”。
章丘的老铁匠们万万没料到,节目大年初三播出后,竟掀起一波史无前例的“买锅热”。据中国媒体报道,铁锅生产商“臻三环”的近3000份存货,在节目播出当晚便卖光;随后几天,产商还陆续收到数十万份订单。
更夸张的是,网上近日出现黄牛党,将章丘铁锅的价格从300多元(人民币,下同,约62新元)炒至上万元;甚至有民众在店外排队买不到锅,干脆翻墙进工厂内抢锅。
面对需求大增,有铁锅商只好发布声明宣布无货,并吁请公众理性消费,勿让技艺传承“染上过多金钱味道”,这也是对匠人精神的另一种尊重。声明末端还以一句“洛阳纸贵,章丘无锅”,幽默但坚定地劝退买锅人潮。
这一阵“铁锅狂潮”让烹饪外行人如我觉得既惊奇又好笑,但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昨天的一篇报道则提炼出积极意义,指这一轮“买锅热”折射出民众如今对“工匠精神”更加认可。
确实,从《舌尖》叙述章丘铁锅故事的模式看来,这个外表朴实却需要反复雕琢的器具,与中国官方近年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主旋律高度契合。
但换个角度看,此次“买锅热”似乎也说明,工匠精神如今已然构成品牌效应,甚至成了营销手法。毕竟,从理性角度看,多少人真正需要这章丘铁锅?有网民就提醒,章丘铁锅比一般家用锅重,且会生锈,并非人人适用。
更有章丘民众撰文说,自己和同乡只知道“章丘铁匠”,从没听说“章丘铁锅”,质疑节目借由“工匠精神”概念进行炒作。
是“工匠精神”沾染了商业味?这本身并无不妥,毕竟工匠的操守信念及其产品的经济效益,两者并非零和游戏,但此次“买锅热”也让人见识到,当工匠遇上网红风潮,还是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烦恼。
关键在于,一些民众欠缺理性的“买买买”消费心态,与工匠慢工出细货的工作哲学,恐怕还是相抵触的。毕竟,如果为应付暴增的需求而增产,牺牲掉的,恰恰是消费者看中的那一份细心、琢磨。
大妈大叔们漏夜排队并没有错,更可说是对匠人艺术的支持,但随后出现的抬价、翻墙抢锅等乱象,不仅是不文明的消费陋习,更是对工匠精神的不尊重,无疑降低了工匠手下产品的格调。
这恰恰反映了工匠精神流行起来后所遇到的新挑战。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捧,一部分反映官方宣传达致一定成效,但工匠精神被欣赏之余,同样需要被尊重和保护。盲目消费、跟风抢购、抬价转售等显然都是违背工匠精神本意之举,此轮“买锅热”显示的或许是,这方面消费意识的培养还有一段路要走。
这一次,铁锅店发出罕见声明,颇强势地劝退一批买锅群众,着实是明智之举,不仅捍卫匠人对品质应有的坚持,更避免自砸招牌,确保铁锅在《舌尖》热潮消退后,仍具有制作和销售的可续性。
其实,何止是章丘铁锅,随着工匠精神意识进一步迈入主流,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搭上这趟顺风车,以工匠品质自我标榜。在工匠精神与商业利益之间,如何取舍,继续精益求精,不让工匠精神失真,将是工匠们面对的一道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