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产阶级每隔几个月都会爆发一场集体焦虑,这一次打垮他们心理防线的是一场冬日的流感。
这两天,一篇题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中年男子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岳父从一场感冒到肺部感染、从门诊到加护病房,短短29天里与家人阴阳两隔的全过程。
文章教科书般地记录了一个病人和其家属与医疗系统的互动。这包括奔波求医、辗转买药;为了床位托关系转院、到黑市求血;病人入住加护病房后,家属面对要不要使用天价人工肺时的犹豫,以及每天2万元(人民币,4169新元)的医疗费如何能让一个家庭的资产归零。这段看似概率极小但又格外真实的经历,所投射出来的焦灼、疲累和无力感格外让人唏嘘。
这篇文章刚开始流传开来时,并非没有炒作营销的质疑声,特别是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品牌名称,让一些人认定文章有宣传软文的嫌疑。不过几天下来,这个北京中年男子的遭遇引起了更多网民的集体共鸣,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引发排山倒海的转发和讨论,短短两三天时间,创下10万多的阅读量。
从文章的描述来看,作者和妻子在北京有房有车,在小有规模的公司任职,平日里做各种理财、股票投资,结交国内外朋友,有一定的人脉圈子可以动用,老人小孩在家中共享天伦,是典型的中产家庭。有分析因此指出,这场悲剧“让人联想到有适当资源、但又难比权贵的中产家庭”,“为天降变故竭力奔走的中产提供了样本”。
的确,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男子之所以引发大范围的共鸣,不仅是因为“流感猛于虎”的命题在这个流感肆虐的冬季具有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文章把一个看似光鲜的群体所面对的生活的艰难,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击中了中国当下社会许多中产阶级的痛点。这让很多人不知不觉代入其中,为自己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或是“流感下的上海中年”感到极度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