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2018年1月30日
日本外交部长河野太郎前天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双方同意尽快召开新一轮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河野在同中国总理李克强会面时,也表示日本各界对改善中日关系的期待。中日关系自2012年9月因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纷争而陷入低谷,双方领导人至今还未实现互访。然而世界和区域环境如今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朝鲜核危机以及西方反全球化民粹主义崛起,让中日存在面对共同挑战的一致利益。美国的战略内视,以及随时可能失控的朝核危机,使得周边国家都希望看到两国能携手合作,肩负起维护区域和平稳定的大国责任。
河野此行是他去年8月就任外长以来的首个访华行程。这也是日本外长时隔两年后访华。在这期间,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在联合国加紧制裁方案后,还是接连核试验及试射弹道导弹,不断试探美国动武的底线,让区域和平面对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威胁。平壤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主要是看准并利用了大国之间利益不一致所形成的战略空隙。除了中美之间缺乏战略互信,中日之间也因为主权、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而未能联手遏制朝鲜的冒险行为。无论从什么角度审视,朝鲜局势一旦失控,中日都势必是最大的输家。
美国在特朗普总统上任后,在外交上几乎颠覆了冷战之后的方针。“美国优先”导致华盛顿放弃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理念,把包括盟友在内的所有关系都变成冰冷的交易行为。这使得二战以来由美国一手建立的东亚和平秩序,开始出现战略变数。中国的崛起,也进一步让既有的区域秩序面对改变的压力。如果处理得当,区域国家能够从这个战略机遇里获益,例如中国所力推的“一带一路”计划;但是,如果应对失当,尤其是朝核危机因为各方沟通不良或出现误判,就有可能让东亚得之不易的和平大环境毁于一旦。中日两国必须对此有高度的警惕。
同时,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世界性反全球化民粹主义势力,依然方兴未艾。在动摇全球自贸体系之际,华盛顿还展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白宫近日宣布,对进口的太阳能板和洗衣机实施惩罚性关税,就直接波及中国和韩国的出口。中日皆是自由贸易体系的获益者,全球化所带来的跨国产业链现状,更意味着两国经济都面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保护主义威胁。两国分别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都有助于降低反全球化的冲击,协助区域国家保持经济动力。这也是区域国家对中日发挥大国作用的期待。
李克强在会见河野时,重申了中国希望日本处理好敏感的历史课题的立场。相对于朝核危机的安全威胁,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威胁,中日历史争议乃至主权争议,恐怕都不是一时三刻需要处理的当务之急。保障区域和平与繁荣发展,非但关系中日切身利益,也是周边国家共同的期盼。如果要审视历史,或许更应该关注的是历史学界在对比东西方历史后,发现相较于征战不断的欧洲各国,东亚自13世纪元日战争后所享有的五百年和平的启示。在美国治世可能在本区域退场之际,回顾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东亚诸国(中日韩以及中南半岛国家),如何通过名为朝贡,实为贸易外交而建立的长时间的区域和平秩序,或许还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