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后的林郑首次述职有何看头?

时间:2017-12-13 09:2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文:阮纪宏

特首林郑月娥明天到北京做上任以来首次述职。由于比较一致认为是开局良好,估计不会有什么看头。但这种只发生在港澳两地特首的述职方式,无论从“工多艺熟”的角度,以及从中共十九大召开以后的新形势看,都有可能会有变化,不妨拭目观之。

特首述职,重头戏是向领导人汇报香港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最新情况。观众从电视镜头看到的只是开放给媒体拍摄的一部分,真正的互动是闭门会议的部分。首先,文字报告早已呈交有关部门转达,领导人早已知悉报告内容,口头汇报只是形式上的行礼如仪。关键是领导人在什么环节提问、在什么地方提出意见,特首又是如何应对,这才是述职的精妙所在。

谁陪伴领导人听取述职?

述职的安排一般都是提前一天特首先跟港澳办主任会面。其实这是彩排,让港澳办主任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预告特首,中央领导人的关注点是什么、有什么地方需要做最后修改或者侧重点是否需要修正。特首对这些意见将会如何处理,这是考验特首的应对能力和态度,是镜头以外的事情,外人无从知悉。

能够让外人看到的只是述职“仪式”的部分,即让记者拍摄的几分钟,领导人是主动趋前跟特首握手还是等特首走到指定位置、领导人是面带笑容还是板着脸、领导人的几句开场白、特首开场白的几句话等等。还有就是由谁来陪同中央领导人听取述职、十九大之后的人事变动,从中可以看到未来5年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当中谁来主管香港事务。

回归后一段很长时间,特首述职都是跟中央领导人“平起平坐”,前任特首曾荫权还试过拿着iPad一边扫一边跟领导人说话,自以为是追上时代用高科技,谁不知这在领导人心目中可能是漫不经心的印象。近年中领导人正本清源,在座次上分清主次从属,而且在国际场合也不安排跟同时出席的香港特首见面,一改过去只讲场面上的话、只照顾香港国际地位的做法,维持这种客客气气的关系,说好听是一家人的和气,说不好听是饰非掩过。

既然是一家人,就有长幼之分,就应该把话挑明讲清楚,让大家不要花时间互相猜疑。这种做法,近年愈渐明显,十九大之后更有进一步的表现。胡锦涛时代强调,希望香港能享受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中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让香港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胡锦涛只讲香港能共享祖国繁荣成果,中领导人强调香港必须责任与权利并重。

既然在最高纲领的文件中讲了香港的责任,加上中领导人摆正主次从属的关系的做法,执行的官员就会强调“母法与子法”,即宪法与《基本法》的关系;明言香港对23条立法有宪制责任;甚至有官员“冲口而出”说香港早已经是“红色香港”。

在这些明显改变的背景下,特首林郑月娥的述职将会有何变化?在配合国家发展策略方面,特区政府已经制定出“一带一路”的方案,并将会跟发改委签订有关安排协议。“一带一路”是一个硕大而且长远的方向性的策略,落实到香港究竟可以如何具体做,对香港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起码特区政府做足了应做的,而且是令中央满意了才签订发改委支持协议。那么,在配合国家发展的别的方面,特区政府做得足够吗?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1)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