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低端人口”引发的舆论风暴还在发酵,北京市又展开了一场“打造美丽天际线”攻坚战。根据上月发布的新版《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北京市开始对全市建筑物的牌匾标识进行大规模清理,目的是净化城市空间。这些天,不仅许多高楼大厦上的醒目牌匾标识被拆除,甚至像街边一层楼高的“庆丰包子铺”招牌也被摘下。
这一来,北京的城市空间虽然有所净化,街道的生机却也跟着减少了许多。“打造美丽天际线”与民众的便利和感受显然产生了矛盾,舆论自然又是一片哗然。包括人民网、《环球时报》等官媒也对此提出批评。
应该说,北京市近期消除火灾隐患,整治非法出租场所,净化城市空间等行动都有其必要性,而不是要和舆论对着干。与往届相比,新一届北京市领导层在上述行动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执行力,这原本也不是坏事,但为什么北京市突然就陷入舆论的口水之中?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与民众之间缺乏沟通。几年前,官方在推行与民众利益相关的政策时,还尝试过进行民意调查、召开听证会等手段,争取舆论和民意支持。但在北京市系列整治以及“煤改电”“煤改气”等行动中,这些官民沟通手段似乎被遗忘了,只剩下官方的“坚决”和“大力”。
这场舆论危机暴露出有关方面仍缺乏沟通民意、应对舆情的能力。它再次说明,即使出于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环境状况的良好愿望,官方也不能单靠权力的强势去夺取立竿见影的效果。权力如果急功近利,它的反效果往往也会突如其来,让权力陷入尴尬甚至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