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早熟男孩的“非童言”

时间:2017-09-01 09: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爸妈不配有我这么好的儿子”——一名10岁男孩鄙视父母的言论最近被网友公示到社交媒体,让一些网民惊心,让家长寒心。

话说深圳一网友的侄子到深圳过暑假,小男生很聪明,奥数、围棋、滑轮成绩都很好,考试成绩全班第一,英语口语也很棒,但他抱怨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原因是爸妈没什么钱,只开得起日产车;同学们都用iphone7,他只有儿童手表。

不止如此,男孩还转述同学的话说:“父母穷鬼,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也送不起留学,有钱比成绩好重要多了。”他更强烈反对父母生第二胎,理由是父母“这么穷”,已经坑了他还想再坑另一个吗?若父母生二胎他就不学习了,反正“学得再好父母也是给不起什么”。

这名对未来特有规划的小孩,定下了目标要出国留学,还要锻炼身体希望能长高点,因为父母个子都不高……

据说这篇贴子从豆瓣发迹,很快传到了微信、微博、全网络平台,再由传统媒体报道。贴子内容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网友对其小侄子的话转述也未必完全准确,但这番言论仍震动了不少人,不知是该批评这孩子是太早熟、太自私,还是要追究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

“爸妈不配”等言语,显露了孩子潜意识中的出身论、阶层论的思维。这些观念的来源,不外乎孩子的同学朋友,甚至孩子的父母本身,其背后是一种将一切人、事都进行“估值”并视为交易的心理。在社会上,青年男女择偶讲求门当户对的观念、将婚恋相互攀比已经行之有年,到如今小孩也会嫌父母“配不上”自己,可见等价交易的意识也渗透到亲子关系之中。

有意思的是,中国社会的讨论非一面倒的指责孩子,有评论指出,父母如果一味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所有想法,而不允许孩子有所抱怨,也是不切实际的。再者,“小侄子”说讨厌他爸对人炫耀他围棋下得多好,所以也该问问他父母是否将他当成了满足家长虚荣心的工具。

其实,如果成人们也能进行一些反思,不妨想想成人们是否也对“童真”持有刻板印象,想当然尔地认为孩子就该没有自我意识,就会按照成人的期望去思考?针对这点,《河南商报》采访的另一名10岁小孩壮壮就说,“小侄子”只是说出了他们敢想却不敢说的“心里话”。

壮壮说,开学后,他的同学们都在谈论假期中父母带他们出国旅游的经历,他的假期却只是坐在母亲电动车的后座去补习。他问:“为啥爸妈总想让我跟别人一样优秀,但他们却不能跟别人家的爸妈一样,我想要啥就给我啥呢?”

壮壮这样的反诘,在传统的华人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传统的德育要求子女孝顺父母、感恩,不能将自己的自我意识与父母的愿望对立,更不能质疑父母的行为。但这不表示孩子本人没有感觉与思维,他们可能只是把想法压抑下来——“敢想而不敢说”,当孩子偶尔把内心的反抗意识表达出来时,就吓坏了家长。

伦理学者指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出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一种新的,更重视权利、自由和自我实现的个体主义的兴起。这个过程至今已持续了几十年,到了此时此刻,出现了“鄙视父母”的童言。与其将之作为反面教材来批判,不如视之为反思、对话与沟通的契机。在这点上,网上对“小侄儿”言论的讨论是健康的。

假如在这个小故事的情节都是真实的,那么,家长们确实是应该检讨是否将孩子当成满足虚荣心、当成家长实现自我的工具,而缺少对孩子应有的尊重。同时,家长如果完全认同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喜欢攀比,并将这些意识灌输给孩子,那么就要心理准备面对“学霸孩子”鄙视“普通父母”的结局。

不过,“小侄儿”对自己父母的养育丝毫没有感恩,这也是说不过去的,个体意识的发展不能没有底线、不能走极端。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个体意识正处在发展阶段,却遭到过度竞争与优胜劣态残酷现实,这种过度竞争的状态如果长期下去一直没有缓解,那最终形成也许就不会是较健康、有道德理想与底线的个体主义,而是无情、自私的利己主义了。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