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中印结束对峙,谁是赢家?

时间:2017-08-30 09: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港澳突搜

中印政府前天突然先后宣布结束在洞朗地区超过两个多月的对峙,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哪一方是这场两国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外交危机的赢家,也成为了过去两天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平心而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毕竟在国际政治场合,特别要注意给对方“下台阶”。作为局外人,我们无从得知两国政府私下有无向对方承诺作出哪些让步,而只能从双方简短的外交辞令一窥真实。

大部分人的看法是,撤军次序是成为赢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外交部对这个问题的说法是,“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印度外交部则语焉不详,一时称两国“从速终止接触”,一时又称两国同时撤军。

观乎双方的用词,阐述了两个事实:一是印度的确是撤了军;二是中国军队也在对峙地区向后退,但不能肯定是与印度同时撤军,还是印军撤了再后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军队之后仍然留在洞朗地区巡逻,占据主动权。

但印军撤回印度境内,并不意味着北京就是事件中的大赢家。因为按照中国官方一直以来的说法,印度是非法超越中印共同认可、而且遵守超过130年的边界线,只有印度无条件撤军,两国才可以谈判。然而,根据印度政府的声明,印军这次之所以撤军,是双方通过外交渠道达成相互理解的产物。

这番外交言辞,也间接反映了中国在对峙事件初期的表态过于高调,某种程度上把自己逼到了墙角,其后发现对印度的威吓作用不大,逐改而同意私下交涉,或多或少丢了一些面子。

当然,面子是虚的,更重要的是中国有无向印度承诺停止在该地区的筑路工程,以换取印度撤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此的回答是:“鉴于现场情况已出现变化,中方将根据现地情况作出必要调整和部署。”言下之意,中国的确停止(起码是暂时停止)了在该地区修路。

从这一点来看,印度在战术上发挥得颇为出色。它入侵中国领土两个多月,把本来没有争议的地区变成了是非之地,而且全身而退,成功收获了中国若干让步。

不过,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说,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办好厦门金砖峰会这一本年度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以及开好中共十九大,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规划目标、制定纲要。对印度的一时忍让,并无影响到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更何况,事件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中国日后会否继续修筑公路。正如华春莹所说,“我们将综合考虑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建设规划。”中国不排除在金砖峰会过后再次在洞朗地区重新修路,届时印度未必有甜头。

无论如何,虽然中印边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该宗事件至少显示两国政府不愿争执升级,以免破坏双方合作发展的局面,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事件中双方高层运用计谋与策略相互博弈,化解了一场危机,被认为是危机时刻领导决策艺术的典范。

苏联解体后,两国有份参与决策的官员进行交流。据苏方人员透露,当时古巴已驻扎了苏联军队,而且装备着核弹头。苏联的战地指挥官曾得到授权,一旦与莫斯科的通讯联系中断,便可自行决定使用战术核武器对付美国入侵。

曾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白宫特别助理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忆述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听了这话,几乎从椅子上滑出去摔到地板上”。原来,战争的偶然性是这么高,一个小细节随时会导致战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印两国这次对峙事件顺利解决,避免了一场有机会成为大规模战争的对决,两国以至邻国的民众才是大赢家。

赞一下
(2)
50%
赞一下
(2)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