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湾当局真以为,等中共十九大后中领导人政权更加稳定,更会有政治善意释放,恐怕过于乐观或者说是一厢情愿。即使大陆当局有政治善意释放,也不会放弃两岸统一愿景,及承诺放弃武力或非和平方式以解决两岸问题。
近来大陆当局一再强调,反对台独的“六个任何”坚定立场,批评台湾当局坚持顽固台独立场,反对任何形式台独,无论是法理独立、还是文化、柔性等渐进式台独。同时重申“依法遏独”,依据《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安全法》,动用非和平方式处理分离主义运动。
自台湾政党轮替后,大陆当局对台政策转为更强调“反独促统”目标性,坚持“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主轴。“硬的更硬”强调“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九二共识”有硬化趋势,核心意涵即是认同“两岸一中”“两岸一国”。“软的更软”策略则体现在没有因台湾政党轮替,而全面紧缩两岸民间各领域交流,依然强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这显示大陆当局对台政策具有原则坚定性及策略灵活性。
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对台政策主旋律。近来对于中共十九大后对台政策发展,引发诸多热议争论。悲观论认为大陆当局将会采取“严打”策略,乐观论认为中领导人权力稳固后会调整政策释放更多政治善意,折衷性观点则以为两岸门没全关也没上锁。两岸当局应掌握历史机会之窗,互释善意建立信任,以解开政治僵局。
基本上,大陆当局决策不会像美、台那样不稳定,美台因为有政党轮替、政党政治而非一党威权统治,故政府重大政策难以避免可能产生断裂。
大陆当局对台政策非常具有明确性、一贯性,而且底线更清晰性。中共十九大后对台政策并不会产生断裂式变化,对台政策的底线不但不会松动,反而会更加鲜明清晰;在策略上更趋于细腻、精致及处置技巧。若蔡英文当局期待大陆当局对台政策大翻转,向民进党靠拢,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十九大后对台政策主旋律依然是坚持“一中原则”,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借此引导两岸步向渐进式统一。
然而,同样逻辑,正因为大陆当局对台政策,不会有太大翻转局面;所以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虽有些微调整,但也无法进行实质政策转型,导致今日两岸僵局困境。试问蔡英文当选总统既非宣称遵循“九二共识”,也非主张认同“一中原则”,怎可能选前不认同,而选后迫于国际与两岸、内部情势压力而接受呢?
从现实主义权力力量对比关系来说,大陆当局确实不需要作政治让步。但大陆当局为确保两岸和平发展,强调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从两岸融合迈向统合,这种涓滴细微民心社会工程,是值得赞赏的。
二、转换“最大善意”为“更大善意”政策思维。但两岸政策的问题矛盾点往往是一体两面,“硬的更硬”原则固然遏制台独分离主义,但可能伤害许多台湾人民的感情,他们可能支持统一、希望和平、投票给泛蓝,但却无助于改变政治版图及两岸政策取向。
而“软的更软”政策,虽具有一致性、明晰性,但正因为具有可预测性,尽管外交压制、军事吓阻,但两岸民间交流似乎又很正常。独派人士不知作如何想,反正两岸敌对僵持、外交压制与军事武统,不就是凝聚台独意识最好良药、催化剂吗?“天然独”不就因此会更强化吗?
当两岸民间交流依然如旧,尽管陆生陆客或有减少,但并没有因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不稳而“地动山摇”。一般人恐怕也会以为,大陆当局不会完全中止交流,因而对独派的施压力度反而也减少。直言之,大陆当局对台采取软硬兼施、一拉一打策略,可能产生政策效果相互抵换关系。
如果台湾当局真以为,等中共十九大后中领导人政权更加稳定,更会有政治善意释放,恐怕过于乐观或者说是一厢情愿。即使大陆当局有政治善意释放,也不会放弃两岸统一愿景,及承诺放弃武力或非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三、从台湾共识到两岸新共识。事实上,大陆当局善意早就释放,从要求台湾接受“一国两制”“一中原则”;再到“一中框架”到“九二共识”,虽有原则坚定性但却有所软化。
民进党当局不要创造性模糊的“九二共识”,难道要直接接受“一中框架”吗?甚至是“一中原则”吗?还是通通不要接受呢?如果都不要,民进党能够创造与“九二共识”等量齐观的创新性共识吗?而这个姑且称之为“台湾共识”,能够在台湾内部真正取得共识吗?纵使能取得“台湾共识”,能够发展成“两岸新共识”吗?
必须指出,当前大陆当局的政治善意,尚无法启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转型。如果民共认为这些善意,已经是两岸当局“最大善意”的释放,显然政治僵局难解,只有双方愿意改变政策思维的天花板到顶效应,拋出“更大善意”,始有可能以善意逐渐积累信任。
如果当前两岸当局所释放的“最大善意”也无法解决政治僵局,应有同理心再思考搜寻“更大善意”。换言之,必须再激发“更大善意”,而不是认为现在释出的就是“最大善意”。如此两岸或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转机,两岸和平发展之曙光也才可能重现。
作者是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