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马克思主义与臭氧监测

时间:2017-08-21 17:1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蓟燕春秋

一篇题为《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市臭氧检测及分析中的应用》的论文近日突然“火”了。这类科研性质的文章原本不会有很多人关注,但把马克思主义与臭氧监测一起放进标题,还真在舆论中引起了化学反应。

这篇论文得到官方赞助。文章发表在环保部下属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上,作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的几名博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项目受到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保公益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门的资助。

至于马克思主义如何与臭氧监测有关系,论文摘要写道:“本文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北京市大气环境臭氧浓度监测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北京及周边地区臭氧监测数据,结合数值模型,筛选案例综合探讨了2015年8月11至14日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中臭氧浓度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成因。利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监测中遇到的矛盾及评价经验,并指导臭氧治理实践,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最终为保障公众健康服务。”

论文还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认识观总结了官方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减排实践。

论文说:“这次区域减排实践树立了我们大气污染防治的信息。保障方案中各项技术措施也证明之前的技术累积和结论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论文最后强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如果大气污染防治这个民生问题不能解决的话,“政府的形象、政绩和公信力会大打折扣”。

显然,论文确实试图“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对臭氧监测的指导意义,也举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宏大概念。不过,对大多数读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到底对臭氧监测发挥了哪些具体的指导作用,恐怕还是一头雾水,更看不出文章如何“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臭氧监测的指导意义。

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环境学家,在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保护也不是重要的社会话题。要让100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预见到今天的臭氧监测课题并提供指导,实在是强人所难。

根据中共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从宏观政治角度看,这种说法并无不妥。但在臭氧监测这类自然科学问题上,硬去套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不仅显得十分牵强,甚至有教条主义的嫌疑。

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曾被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大加宣传和滥用,造成教条主义横行和思想僵化,极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性,也让许多人至今还反感类似的政治口号。

因此,这篇论文的标题一经出现,就受到不少舆论和网民调侃。有网民声称,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禽流感、猪配种研究的指导等等。

在中国,社会人文学科因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许多论文难免受到政治影响。但自然科学论文也出现了政治领域的“戴帽”文化,其倾向值得注意。

如果马克思主义像文革时期那样,重新变回一顶万能的帽子,可以戴在任何科研项目的头上。这对科研工作和马克思主义本身,恐怕都不是好事。

赞一下
(2)
40%
赞一下
(3)
6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