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中国金融能否真正回归实体经济

时间:2017-07-27 09:1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判断金融有没有回归实体经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中国的银行还会不会是全球最富的银行。只要继续是全球最富,按照目前银行的管理体制,就是对其他市场主体利益的伤害,就是没有能够真正回归实体经济。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他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

按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不需要反复讲的道理,也是应当自觉遵守的规矩。因为,谁都知道,离开实体经济,金融就没有生存的基础、生存的条件。然而,恰恰是这种最为浅显的道理,大多数金融机构却不懂,或者懂也要装着不懂,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忽略了实体经济这个概念,忽略了金融还有一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

在更多的金融机构眼里,赚钱才是自己的天职,才是服务的最终目的。于是,中国的银行也一个个地成为了全球最赚钱的银行。

在英国《银行家》发布的2016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排名前两位,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则排名第四和第五位。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中国的银行利润是世界上最高的,要大幅高于美国和欧洲的银行。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工商银行的利润是402亿美元,中国建设银行的利润是333亿美元,皆远高于排名第三的摩根大通247亿美元的水平。要知道,摩根大通的营业收入为903亿美元,只比中国工商银行少70亿美元,利润却比中国工商银行少了155亿美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净利润率达到了40%左右,而摩根大通等则只有25%左右。

曾几何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都曾以获得国外先进管理经营理念为借口,引入国外金融机构为战略投资者,而没有同意本国民营资本的进入。但是,从盈利水平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应当远“高”于国外的金融机构。不然,为什么国外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远弱于中国的金融机构呢?中国金融机构的高利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矛盾又需要回答的问题。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无论在管理能力、管理水平还是在经营理念、经营思维方面,都要高于中国的金融机构,否则当初四大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做法就站不住脚了。为什么它们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却远不如中资银行呢?更重要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非贷款业务方面,能力也远高于中国金融机构,来自于这方面的收入和利润等,比重也要高于中国的金融机构。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水平所以要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可能与中国金融机构的服务目标、服务范围、服务水平、服务标准有关,与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有关。如果中国金融机构也能像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那样,依法合规地为企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可能就不会有这么高的利润水平。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中国金融机构不大愿意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服务,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太需要眼前的利益了,太需要成为全球最富有的银行了。为了自身需要,自然也就不会考虑企业的利益,不会考虑贷款的发放是否合理,不会考虑实体经济的需要,只要哪里能赚钱、特别是能够赚大钱,就一定会把贷款向这些行业、这些企业转移。

这些年,房地产发展商获得如此巨额的贷款,去年下半年,新增贷款又主要以个人房贷为主,都能够充分证明,银行只剩下一条标准——唯利是图。

也正因为如此,中领导人要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甚至在提出这些要求时,把“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等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再次强调。可见,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做得有多差。

我们说,银行也是企业,也需要讲经济效益。前提是,必须把自己放在平等市场主体的位置,放在市场化的平台上,而不是继续凭借垄断地位,只干锦上添花的活,不做雪中送炭的事。不会两肋插刀只会伤口撒盐。如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银行自身效益越来越好,企业效益越来差的现象。而对于回报相对较少、风险较大的实体经济,就全面边缘化了。

也正因为如此,判断金融有没有回归实体经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中国的银行还会不会是全球最富的银行。只要继续是全球最富,按照目前银行的管理体制,就是对其他市场主体利益的伤害,就是没有能够真正回归实体经济。

所以,有关方面切不可再把利润作为考核银行的最主要指标。对中国的银行来说,降低利率、降低盈利水平,才是最迫切的。只有银行的利润水平下降了,融资贵的问题才能解决。银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只是带来直接效果,还能产生非常重要的间接作用,能够引导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

作者是中国财经评论员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