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达:革命为何尚未成功?

时间:2017-07-25 09:0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审时度势

七月流火,也承载着许多重大变革的记忆。7月4日是美国独立革命纪念日,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纪念日,7月15日是台湾民主化转型纪念日,等等。

革命这个概念,如果对之不加庸俗化与狭隘化,乃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所有重大变革,可以有政治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文化革命、教育革命、军事革命等等。传统的看法,只要是革命就代表着进步,其实也不尽然,否则也不会时有出现 “告别革命” 的呼声。

但人类毕竟是要不断革命创新发展的,尽管不是所有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没有革命的社会一定是无法进步。回溯历史,古今中外的政治革命,一般会出现三种结局。第一种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或被称为流产失败的革命。还有一种是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却不能夺取最后成功,甚至出现倒退复辟,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后果都可归于此类。

再有一种革命不仅取得了全面成功,并在未来的岁月中为人们一直缅怀纪念,其价值和精神继续不断将时代推向前进,上述7月份的几个著名革命纪念日,就拥有如此的特性。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名言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但如何界定一场政治革命是否取得了基本成功,长期以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会说,我们夺取了政权,建立起一个新国家,革命就算成功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也可以改朝换代,但这是否代表着其革命的真正成功?

还有人认为,只要国家强大,有钱有势,兵强马壮,那就是成功和崛起。但如此标准可能流于肤浅甚至民粹,譬如二战前夕德国和日本等国,也曾有过显赫一时的辉煌,但却被历史证明是不可持续。

现代政治变革的 “收官” 步骤,或真正成功的标准,应该是落实 “还权于民”,即让权力真正归属于人民。美国的独立革命,并非只是赶走了当时的英国殖民者,而是因为民主、自由、法治的美利坚奠基而成功。法国大革命的成功也不仅在于推翻王权、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统治,更重要的是以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价值取而代之。台湾的社会转型也不仅是结束了几十年的军管戒严,更关键在于突破了党禁、报禁,实现了自由选举,让权力切实回归人民。

而真正落实 “还权于民”,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述,必需动真格的。譬如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抗战后期开始中共积极推进土改,帮助当时千百万农民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 的夙愿。这个过程中所调动起来的巨大政治能量和民望,三年之内竟然让当时执政的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拥有的百万大军垮台,这连中共本身可能都颇感意外。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当普通农民认为蒋介石当政就可能剥夺他们手中的土地权利时,他们当然就变得义无反顾,要 “踊跃参军打老蒋”了。

而当后来中共主政后犯了极左错误,把农民土地收了回去搞公社化,刮共产风,中国农民的命运改善再次陷于停顿,甚至倒退。直到1978年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冲破禁区部分地将土地经营权又交回到农民手中,才极大地重新唤起了中国农民的发展热情和积极性。

要真正落实 “还权于民“ 可谓千难万险,因为这其中有得必有失,关键在能够洞察孰重孰轻。

当美国人民获得广泛民主和自由权力与权利的时候,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放弃了第三次连任,甚至成为首任国王的极大诱惑。法国人民为争取真正的自由解放,也毅然淘汰了罗伯斯庇尔这样的激进理想主义枭雄。而30年前台湾民主化的主要推手蒋经国,他为此放弃了蒋家世袭统治和国民党的一党威权。

看来革命不仅要打击和消灭敌人,而更必须战胜和超越自我,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作者是在美国从事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的专家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