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 特朗普访华时可望有收获

时间:2017-07-21 09: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没能让美国如愿以偿,受访中国学者认为时机是关键,中美经贸关系已过蜜月期,但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访华时可期待有所收获,而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美经贸关系将趋向平衡。

中国副总理汪洋19日在华盛顿与美国财长慕钦和商务部长罗斯举行中美全面经济对话。首轮对话并没有旗开得胜,原定会后举行的记者会取消,双方也没有在会后发布共同声明或成果清单。

美国媒体直指此次对话“失败”,中国媒体则低调处理,没有多加报道或评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中美经贸关系已过了最初的蜜月期,现在进入需要认真谈判沟通,甚至在一些领域有博弈的阶段。”

美国希望中国能在去钢铁产能和减少对国有企业补贴方面让利。王军指出,深化经济改革本来就是北京明确要走的方向,但中国也必须考虑到去产能等措施对就业、税收以及社会稳定的影响,问题也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难以一步到位、痛快地了结。

王军也表示,中共即将在今年秋天换届,十九大之后政策可能更改,为美国企业进军中国经贸市场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他说:“所以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急不得。”

另外,美国也希望中国能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王军解释,对外开放金融经贸也是北京的大政方针,但中国也明白开放得过快会让外部风险传导进来,发生黑天鹅事件。中共近日开了几场重要的金融财经会议,传出要把对外开放节奏稍微调慢的信号。

王军说:“中国政府对风险高度重视,不想自身发生危机,也不想给世界输出危机。这不仅仅是要为自己负责,而是对世界经济的负责。”

学者:贸易不平衡不像表面那么严重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向《联合早报》分析,中美贸易关系不平衡的问题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严重或不公平,例如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数据并没有反映大批中国留学生和中国游客为美国带来的收益。另外,美国向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本来就是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生产或加工的产品。

沈丁立认为,随着中国的劳动成本和保护环境的成本上涨,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推高,以及美国用机器人和先进科技把在美国生产的成本降低,美国企业将越来越不需要到中国投资生产,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自然会减少。另外,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赶上美国的水平后,中国消费者将买得起更多从美国进口的产品。

他因此认为,再过五到十年,中国生产成本和消费能力上涨后,中美经贸关系将变得更平衡。他说:“每一次全面经济对话对中国是一次压力。中国肯定不舒服,不会答应美国的条件,但也不可能谈完后什么都不改变。”

沈丁立认为,今年5月中美百日计划宣布取得了早期成果,但此次首轮全面经济对话却没有宣布具体成果,这可能因为双方要把成果留到特朗普访华时宣布,让他可以“把装满东西的拉杆箱带回去”。

中国外交部昨天在网站上说,双方就中美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百日计划和一年计划、全球经济和治理、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业、农业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达成广泛共识”。

赞一下
(2)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