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勇: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

时间:2017-06-12 09:0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默克尔在担任德国总理的12年里,说了两句长短不一,但具有深远影响的话。第一句“我们能办到”,导致2015年的欧洲难民潮几近失控,同时也暴露了西方人道主义的双重性和局限性,以及欧洲联盟内部的不和谐。

第二句原话是:“我们能完全指望别人的时代已部分成为过去,这是我在过去几天的切身感受。我只能说,我们欧洲人必须把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默克尔此处所说的“别人”不是俄罗斯和土耳其,而是自己的盟友美国和英国。

由于该表态是她不久前(5月28日)在慕尼黑一个啤酒棚参加竞选活动时作出的,故被德国媒体称为“啤酒棚讲话”(Bierzeltrede)。

默克尔使用的措辞虽然柔和,但终究裹不住话中的芒刺。许多人把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解读为这位一向亲美的政治家,正在告别维系了70年的北大西洋联盟;另一些人则想方设法打消这一印象,淡化欧美之间的紧张关系。的确,这句话给人留下了许多不同解读的空间。

“啤酒棚讲话”在美国激起千层浪

在笔者的记忆中,历史上好像还没有一位德国政治家的话,曾像默克尔此番的“啤酒棚讲话”一样,在美国公众舆论那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是政治辞令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这句话并非默克尔的即兴演说,而是根据底稿所作的发言,是经过掂量推敲的。她要表达的意思是,北大西洋两岸关系正在变弱,欧盟正在变强。如果她今年赢得大选,并赢得欧洲国家的足够支持,就可能对欧美关系做出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改变。

《大西洋》(the Atlantic)杂志主编戴维·弗洛姆(David Frum)在推特上说:“1945年以来,苏联和之后的俄罗斯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破坏德美联盟。现在让特朗普做到了。”

《纽约时报》在题为“默克尔说美国不靠谱”的评论中写道:默克尔女士的强劲表态,或许预示着北大西洋关系将出现方向性变化。如果美国不准备在国际上有所作为,德国将会联手法国起主导作用。美国引领、欧洲跟从的时代看来已经结束。

CNN的新闻标题同样直接:“默克尔:欧洲指望不上美国”。远在俄罗斯避难的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认为默克尔的这番话具有“里程碑意义”。

默克尔讲话一出,特朗普很快便作出回应。5月30日,他在推特上写道:“我们与德国有巨大的贸易逆差,而且他们支付的北约军费开支远少于应缴纳的数额;这对美国而言非常糟糕,将会改变。”

白宫发言人肖恩·斯派塞则一如既往地忙着为老板“擦屁股”。他就职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将被动转为主动,如何将黑的说成白的。对特朗普此次在欧罗巴留下的联盟窘境,斯派塞表示,默克尔的讲话恰恰证明特朗普总统的欧洲之行“如愿以偿”。

美国媒体这次出乎寻常的反应,既有为北大西洋传统关系的现状感到担忧的因素,但也有过度解读的嫌疑。原因有三:

首先,默克尔是在一次竞选活动上说这番话的,听众首先是选民,而非美国公众。了解战后德意志政治的人应该知道,经过“六八德国学生运动”洗礼的德国,反美的确是大选中一把屡试不爽的利器:当年施罗德用过,今天默克尔只不过也来亲自试下刀而已。

其次,默克尔最近这些年一直对美国政治文化走下坡路表示失望和担心,并因此反复强调欧洲人独立自主的必要性。譬如,今年2月在欧盟马耳他峰会上,她就说过类似的话。当时美国媒体鲜有反应。这次反应如此强烈,恐怕与特朗普和美国媒体的关系不佳有关。美国媒体这次借题发挥,很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挤兑和打击特朗普。

最后,默克尔不是一位为了在竞选中博得掌声,便轻易拿北大西洋关系开涮的政客。无论针对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屡次无端指责联邦德国采取“纳粹手段”,还是面对英国不顾欧盟前途坚持脱欧,她都一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克制,从未轻易使用民粹主义的手法来笼络人心。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默克尔这次也不至于会拿欧美关系的不和谐来哗众取宠,为自己赚取政治资本。

这里分析与“啤酒棚讲话”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偏偏在一个啤酒棚说这番话?

重视北大西洋两岸友谊的人认为,默克尔这番话是在紧张劳顿的“峰会周”之后、在闷热的帐篷内、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随口说出的。这种解释显然不符合事实,原因有三:第一,无论是啤酒棚里的竞选活动,还是她的发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第二,对如此重大的关系轻率表态,不符合默克尔的一贯行事作风。第三,她的这番话,此前在其他场合已经说过,而且不止一次。这次讲话无疑与特朗普的欧洲之行有关。

二、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说?

美国总统在欧洲的言行给盟友们留下了不少的疑惑,默克尔如若不尽快作出回应,很难面对公众。大家会问:是特朗普疯了,还是我们欧洲人逆来顺受?默克尔虽然此前已经和特朗普打过交道,感觉也并不好,但她除了在他当选后提醒莫忘西方价值之外,一直回避对这位美国新总统作出评价。现在,她觉得不能再不说了,不然,在这个问题上的话语权,很可能就会落到大选中的竞争对手——社会民主党(SPD)手里。

毕竟,社民党主席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和德国副总理西格玛·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一直在高调表达对特朗普的不满;社民党前总干事卡塔琳娜·芭磊(Katarina Barley)干脆直怼默克尔:“在啤酒棚里骂特朗普,这不是什么艺术。如果有看法,应该当面提出,可在北约和七国集团(G7)峰会上,默克尔恰恰缩头了。”由此可见,默克尔此时发表“啤酒棚讲话”,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不被社民党钻空子。

三、她说这番话只是为了大选吗?

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施罗德当年拒绝参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所作的表态。但笔者不认为她的主要动机是今秋的大选,理由有二:第一,默克尔现在的民望很高,没有施罗德当年需要扭转低迷状态的压力;再说,离大选尚有差不多四个月,她应该还没必要如此迫不及待地与美国摊牌。第二,她这次讲话的内容究其“严重性”而言,要超过施罗德当年的“反战宣言”,因为老施只是在伊拉克战争这点上拒绝跟从美国,而默克尔质疑的是整个联盟关系。

四、她内心真的很烦特朗普吗?

默克尔虽然很反感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粗鲁的肢体语言,也认为这位美国总统在九一一事件纪念碑前的表现非常失当(不仅未说团结鼓舞的话,反而一味数落在场的盟友),但她是一个不露声色的政治家,即便对特朗普内心不满,也未必会对外表达出来。再说,她对特朗普的印象(只有其他人都败了,他才觉得自己强大)此前就已形成,所以这次并未让她感到意外。

五、她真想告别北大西洋友谊吗?

“啤酒棚讲话”发表之后,默克尔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她依然维护北大西洋联盟。她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为了淡化自己的言论引起的强烈反响,同时也是为了强调她的确无意告别这个联盟关系。一个自我孤立、在国际政治的所有重要领域与欧盟和德国作对的美国,并不符合德国利益。

实际上,并非德国一定要与美国分手,而是美国正在一步步撤离欧洲大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早在奥巴马决定“重返亚太”时就开始了。同时,默克尔很清楚,让美国掏腰包保护一个与自己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相当的欧盟,的确也很难说得过去。

六 “啤酒棚讲话”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出乎她本人的预想?

默克尔本人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对讲话引起的国际反应也并不吃惊。在欧美关系中,如果要说“离心离德”,欧洲在战后不久就出现了独立于美国的言行:从1951年的煤钢共同体(EGKS)到今日之欧元(EURO),欧洲一体化的每一步,都难以抹掉“去美化”的印记。从这点上看,美国对欧洲的戒心和强势,并非只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还有,美国在北大西洋同盟关系中的领袖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淬炼而成的。

默克尔这次称美国“靠不住”,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调整了历史造就的美国垄断地位给这个联盟关系带来的严重倾斜,打破了美国的绝对领导地位。从现在开始,无论默克尔还是她的继任者,都将不会再放弃批评美国这个联盟老大的权利。这才是“啤酒棚讲话”的根本意义所在。

七、她的勇气从何而来?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马克龙大选获胜,就不会有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马克龙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击退了欧洲专制民粹势力的进一步崛起,也给德国总理挺起腰杆和坚信欧洲实力提供了底气。尽管如此,她这次在欧盟这个“潜力股”上押宝,还是相当冒险的行为,因为欧盟目前的状况还远远无法弥补美国留下的真空,特别在安全政策领域。此时与美国摊牌,的确需要承担很多风险。但默克尔知道,没有美国,欧盟虽然还不可能做到无所不能,但也不是无所可为。

八、默克尔现在打算如何做?

默克尔显然已经做好在必要时不惜与美国摊牌的准备。在G7峰会上,她成功地制造了6对1的格局,连日本和加拿大这样的美国“铁杆”,也站在了欧洲人这边。她现在的宗旨是,没有一致通过的决定,也总比什么都不决定好;孤立美国总比放弃理性好。相信她在下月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也会这么做。要么特朗普改变政策或策略,要么就是19对1,或者18对2(美国和沙特)。

默克尔的讲话虽然不代表北大西洋关系的彻底终结,但她做出的“美国已经指望不上”这一判断的确份量很重,或许也会让德国和欧洲付出现在尚无法预测的代价。

作者是德国时评专栏作家

默克尔这次称美国“靠不住”,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调整了历史造就的美国垄断地位给这个联盟关系带来的严重倾斜,打破了美国的绝对领导地位。从现在开始,无论默克尔还是她的继任者,都将不会再放弃批评美国这个联盟老大的权利。这才是“啤酒棚讲话”的根本意义所在。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