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评:中国担纲全球化 行稳才能致远

时间:2017-05-16 07:0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香港明报社评指出,中国首次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日落幕,两天来,包括29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全球百多个国家千多宾客齐集北京,见证这场今年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头戏”。由于之前一直冷待“一带一路”倡议的美、日和朝鲜等国都派出代表与会,今次峰会可算是中国外交的一次丰收,并被认为是中国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今次峰会的成功,显然提升了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信心。但中国此时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带一路”战略应切忌欲速不达,行稳才能致远。

自从国家主席中领导人2013年首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以来,“一带一路”计划就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战略,现在,“一带一路”构想已从中国抗衡美国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协定(TPP)的周边外交战略,演变成中国担起新全球化大旗的标志。

对抗TPP到带领全球化 开放包容切勿划地为牢

3年多来,“一带一路”除在中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等沿线国家投下上百亿美元的重金,兴建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园区外,中国还一再强调改善沿线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当地民众生活水准,对于减少全球特别是西方的难民压力,消解极端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对应对国际恐怖主义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不过,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真实意图仍有疑虑。尽管美、英、日等国有派代表出席这次北京峰会,意大利总理还亲自赴会,但大部分西方先进国家领袖仍然缺席。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西方国家中迄今也只有新西兰一国与中方签署了相关意向书。

按照峰会之前中国官方推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来看,“一带一路”并不限于沿线国家,也开始向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延伸,呼吁开展第三方合作,即所谓开放式的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互利共赢。

如果中国政府的描述是准确的话,“一带一路”战略已不再是针对TPP的战略对抗之举。对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来说,中国也并不是他们的唯一伙伴选择,对“一带一路”本身而言,也是伙伴愈多愈有利,其中包括TPP(或者其他的组合)成员国。中国没有必要去牵头建立一个“小联合国”式的“一带一路”组织。如现在内地一些舆论般,定期盘点参与国家数目,炫耀开工多少项目或投资了多少钱,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一带一路”既然是一个对新型全球化有贡献的构想,就应该是包容开放多边的合作,而不应由中国独家大包大揽。事实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中国的单向输出,在推进这一战略中,中国如何进一步对全世界开放,这才是中国最大的挑战。

据中方公布的数字,2016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下跌了2%,中国对53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只占中国对外投资的9%,国家开发银行(CBD)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贷款余额也下降了10亿美元。这与内地舆论对“一带一路”计划的言过其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说明计划的推动仍有阻力,而中国政府的头脑仍是冷静的。

百年大计忌一哄而上 风险评估须记取教训

“一带一路”战略既然不是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权宜之计,就应是互联互通的百年大计,既毋须逞一时之快,亦不应争一日之短长。所谓互利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既不是大撒金钱的援助计划,也不是TPP之类的自贸小圈子,就应在商言商,尊重经济规律,服从商业逻辑。不能靠政府国企不问回报的硬性摊派式投资,亦要防止不肖商人挂“一带一路”之名,行资产转移、偷逃避税,甚至掠夺性收购外国资产之实。前者会助长沿线国家狮子大开口之风,即使中国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也终会不堪无度需索;后者则既损害国家经济利益,又败坏“一带一路”战略名声,给推进这一国际战略蒙上阴影。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经局势复杂,形势多变,中国应汲取缅甸密松水电站和墨西哥高铁等项目投资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一些重点项目的推进,不能太急,搞运动式的一哄而上,对相关投资项目的外交和经贸风险必须有充分细致的评估。政府对商业投资固然毋须保底包赚,但对民间资本走出国门理应提供足够的资讯和外交护航。

中国过往近40年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做新型全球化的舵手,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风高浪急的“一带一路”行进,也要步步为营,小心驶得万年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