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玮:假新闻与舆论战

时间:2017-05-08 18: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英国《金融时报》上周一则报道相当吸引目光,题为“美国‘假新闻’在中国社交平台泛滥”。

报道说,一些营销号在微信和微博上大量发布“骗点击”的新闻,试图用吸引眼球的内容赢得关注并赚取广告收入。那些内容,很多时候是美国的假新闻。

这个信息颇具讽刺意味。正如报道所指出,中国是全球对媒体管控最严厉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正规新闻网站被“防火长城”阻隔,关于美国政治的假新闻却悄悄潜入中国社交媒体平台。

报道列出的假新闻包括,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所谓希拉莉承诺将限缩亚裔学生在美国公立大学中的比例;希拉莉竞选团队谋杀了民主党国家委员会成员里奇,起因是为其向维基解密泄漏邮件复仇等等。事实上,里奇的死亡事件至今尚未侦破。

报道称,许多美国政治的假新闻,恰好可印证并且加强中国人对美国长期以来的传统偏见,而这些内容往往又能吸引读者。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负责人方可成分析称,阴谋论非常符合中国读者对政治的认识,他们认为,美国政治与中国政治非常类似,都与内斗有关。

至于官方的管控为何不足以阻挡美国的假新闻,报道隐约给出部分答案。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控制虚假信息的泛滥,在网上散播谣言和虚假新闻,最高可被判处七年刑期。但关键是,法律主要用来遏制“有关自然灾害等敏感新闻”,而不是他国的假新闻。

若进一步推敲,只要假新闻对中国官方的维稳工作不造成麻烦,对官方宣传的意识形态不形成对立,对执政当局不构成直接挑战,即便假新闻逃过“敏感词”的过滤而转发开来,也不至于被火速删除。

以一篇题为“美国对朝鲜金正恩‘斩首行动’计划曝光!”的文章为例,作者详细整理了行动计划的步骤和细节,但并未引述消息来源,像是亲身出席了美国国家安全会议或在特朗普办公桌上瞄到文件,此文未变成“404”。另一篇题为“从‘人民的名义’看中国特色式裙带关系”的稿件却不知哪里踩到红线,在微信上被删除。

为加强监管网络新闻,中国国家网信办本月2日公布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规明定,不得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网媒;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网络新闻信息采编业务。同时,网络新闻信息提供者要维护国家利益,应当转载“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新闻信息内容”,并保证新闻信息来源可追溯。

官方为整肃假新闻和标题党乱象而采取强硬措施,完全可以理解。不过,遏制假新闻与限缩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界线很模糊。外界往往担忧,打击假新闻的机制可能变成政府管控舆论的工具。威权国家在参与并适应新媒体的环境之后,利用新媒体去引导舆论的能力可能胜过民间多年的摸爬滚打。

假新闻若成为政府管治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必须切除的毒瘤;但若能用来与对手、敌人展开舆论战或心理战,就成统战工作的帮手。

台湾偏绿的《自由时报》今年1月报道称,大陆网军泡制假新闻,试图制造台湾内部不安、摧毁台湾自信。

报道称,大陆空军微博去年12月上传一张照片,有大陆媒体报道称,是解放军军机绕台演训时拍下,图中山峰应是玉山;这则假新闻迅速“攻台”,并在台湾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最后台湾国防部不得不出面否认。报道引述官员称,假新闻虽是繁体字,但文法及用语明显出自大陆网军之手。

报道引述其他类似文章如《重大爆料:蔡英文或为李登辉堕胎!13亿中国人都惊呆了》、《蔡英文认怂倒向大陆 统一真正机会来临》等称,内容荒唐又未经查证,却在大陆广为传播。

可见,信息不对称、个人偏见、信息娱乐化等结构性因素,都是假新闻泛滥的推手。

假新闻、新闻自由和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某种程度上,假新闻是新闻自由的副产品,也是舆论战的工具。谣言止于智者,但杜绝假新闻非易事,它也取决于假新闻对执政当局有利与否。若成舆论战的利器,那可能比真新闻还传得更火热。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