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
近来中国热播一部电视连续剧 《人民的名义》,堪称反腐大戏,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的强劲反腐氛围下,此剧的播出尤其引人注目,反腐层级也前所未有地上升到所谓 “副国级”。
但在现实里中共的反腐已达到周永康为例的政治局常委一级,如果再回溯一下,无法无天,滥用权力者如当年的林彪、康生和王洪文等人,都早已经是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高位。由此,中国艺术作品的反腐级别,长期以来其实还是相当滞后的。
《人民的名义》生动描述了当代中国官场上的众生相,大概把官员群体分成了三类人:一种是腐败滥权官员,自不必多论;一种是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式的“边缘人”,既能大刀阔斧改革,但又游走在腐败滥权的边缘;再一种是吕州市长易学习那样既廉政又肯干,但长期不得志的模范人物。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李达康这个人物却在中国观众和网民中大受欢迎,迅速走红。也就是说,民间既不认可贪污腐败,也对传统模范官员不予奢求。最具现实感的官员存在,是所谓中间人物。当然,电视剧中的达康书记敢想敢说敢做,而且在妻子违法腐败的情况下,还能做到洁身自好,自我保全,这反映了电视剧创作者的某种理想化寄托。
但现实比电视剧不幸残酷多了。譬如当年也号称 “雷厉风行” 的重庆市委书记,其夫人杀人枉法,而最后书记本人也难脱干系,锒铛入狱。这乃充分深刻地揭示出,权力一旦被发酵滥用,身临其境者已很难再自我清高。
而此部电视剧的最大 “软肋”,是塑造了一位名叫陈岩石的老检察官。在电视剧中,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上通天庭,下接地气,而且打铁自身硬,凡是在重大剧情节点,都要靠他出场上下斡旋,化解危机。这样类型人物与现实的距离无疑非常遥远,反映出电视编剧除了突出反贪局官员冲锋陷阵,勇抓贪官的亮点外,还试图通过陈岩石这个人物,大写出体制内的一个道义和信仰制高点,但可惜很难与现实生活和时代接轨,也就大大降低了此部电视剧的真实震撼力和穿透力。
也就是说,此部电视剧虽然在表现当代中国官场众生相方面功力到位,但在解决腐败滥权的办法与出路方面,仍然鲜有对策。很显然贪官污吏光靠反贪局缉拿追捕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打造“制度的笼子”。而更为关键的是,制度的笼子应由何人打造?
该电视剧中有一处情节颇具意涵:省公安厅长听说陈岩石与新到任的省委第一书记私交匪浅,于是不惜放下手上工作,跑到陈家花园去劳动锄地,以充分暗示对本省最高权力的殷勤和效忠。后来被问起原委,这位公安厅长称自己 “太想好好表现”了。
政治人物想表现一下自己,甚至“ 作秀”,也不见得都是坏事,因为只有通过表现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以至赞成,重视和提拔自己。这里的关键是 “别人”是谁?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还是广大的人民?
不少官员都可能脱口而出,是人民。 但在中国的真实政治环境里,一个官员的迁升,并不直接由人民决定或监督,而是由所谓上级全权决定。在这样的现实指挥棒下,官员们宁可为省委书记及其小圈子挥汗锄地,而不愿意毕恭毕敬地为人民服务打工。
这也一再证明制度比人强,个人品性和道德在整体制度框架下,其实已属于次要。这也是为什么腐败分子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经常反倒遭遇同情理解,因为贪官污吏鲜有天生作恶,大多是后天炼成。 所谓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关键在那条河,而非走路的人。
只有人民手中真正掌握官员的选拔任免监督权,才能有效地遏制和防范腐败滥权。只有人民亲手打造的制度笼子,才能让权力遵纪守法,心生敬畏。
作者是在美国的
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