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频发的雾霾、污水等环境问题虽然已让许多民众见怪不怪地麻木了,但有民间环保组织上个星期曝光河北和天津两地的超大污水渗坑,并配发几张显示巨大面积红色污水的航拍照片,还是让人触目惊心,随即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也激起了强烈的社会舆论。
渗坑指的是一种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挖个坑或打口井,再把污水倒进去。中国的传统农村常用渗坑处理家庭生活污水,而工业企业多年来也以此排放污水。
只不过许多企业事先没有做足污水净化,使得排污量远远超出土壤有限的降解能力,造成严重的水环境尤其是地下水污染。
这次曝光的两处渗坑,面积最大的竟达17万平方米,相当于20多个足球场的大小,水面呈异常的红色黑色,疑似酸洗废水,而且存续时间长达四年以上,可能已对当地的地下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有专家警告,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官方随即派员赶到现场调查,并且承诺在几个月内根治渗坑问题,也宣示将详查全国土壤,严肃处理所发现的问题。如此及时的反应,显示官方十分重视这次被揭露的污染问题。
毕竟,许多民众仍对内蒙古腾格里沙漠的污染事故记忆犹新。2014年9月,有媒体揭露当地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沙漠的排污池,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黏稠的沉淀物直接埋在沙漠里。此事曝光后舆论哗然,并引起了最高领导人中领导人的关注。国务院后来还专门成立督察组,敦促涉事工业区进行整改。
不到三年时间又发生了类似污染事件,舆论再次震惊可想而知。最高领导层目前尚未就此事表态,但地方官员已经迅速行动起来,说明官方这次面临的压力显然不小。
不过,渗坑现象一再出现,难免让人有些纳闷,为何这类事件总需经过媒体曝光、引起舆论哗然之后,才能倒逼官方对存在已久的问题予以重视和处理?
这么大面积的渗坑应该不难发现,难道有关当局浑然不知?当地民众自然会担忧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怎么不见当局积极回应民间的顾虑和举报?如果真的不知情,那么相关部门是否认真履行了本职工作?如果知情,又为何坐视不理?
治理环境的能力不足,或许是地方政府不作为的原因之一。处理这么大规模的渗坑,必然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有专家预计,要解决上述17万平方米的渗坑问题,保守估计需要至少2亿元人民币(4050万新元)。
地方政府对污染问题熟视无睹的更重要原因,或许是其对治理环境的决心不坚定。而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环境治理或不治理的结果一般在短期内不会显露出来,而官员们往往以其任期最多也就那么两三届为考量,选择以牺牲环境的长期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增长,以期仕途发展能更上层楼。
早前就有学术研究发现,中国官员的仕途升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如果任内的经济增速比前任有所提高,升职概率将随之上升。而若他们加大对环保的投资,升迁机会反而变少。
因此,将环保努力和发展经济的努力一样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并予以认真执行,或许是监督官员环保工作乃至解决渗坑、雾霾等污染问题的长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