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特雷莎·梅3月28日签署信函,正式启动英国脱欧程序,英国驻欧盟大使29日把信件交给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正式通知他英国脱欧的意愿。欧洲理事会将于一个月后的4月29日举行欧盟特别峰会,专门研讨并制定谈判策略。
据报道,谈判将在今年初夏开始,为期两年。谈判的主要内容包括英国的“脱欧费”,其中包括欧盟资助的在英项目、欧盟官员退休金的英国部分、双方在彼方生活工作的公民的前途、如何处理英国和欧盟在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的陆地边界等议题。
图斯克表示:他本人希望英国能留在欧盟内,但既然多数英国人决定离开联盟,那现在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离婚”官司给欧盟带来的痛苦。他的这番话预示着英国脱欧谈判将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事。
英国脱欧,两败俱伤
根据笔者的观察,英吉利海峡两岸虽然交融多年,但彼此的成见和偏见却依然存在,且根深蒂固。俗话说,在一起是缘聚,若分手是缘尽,重要的是好聚好散。英国脱欧谈判在即,按理说,双方的精英阶层有义务用务实的态度去破除神话、消除误解。可惜,极端和蛊惑言辞似乎依然在两边盛行。
客观而言,英国脱欧并非理性决定,而是感性认定的结果。疑欧和脱欧人士的诉求很简单:夺回主权,拒绝受控。但笔者认为,卡梅伦作为政府首脑,没有经过细致演算和权衡利弊,就把决定权轻易交给对真相不甚了解的民众,这是很不负责的做法,是对民主的操纵和亵渎。
对于脱欧前景,英国人似乎更容易相信政客们的鼓噪。譬如现外长约翰逊就说:“与其他人相比,我们不仅进口很多德国轿车,我们还喝很多的意大利红酒。因此,他们在谈判时不会不顾及到这些。”言外之意,欧盟更需要英国,因此英国定能谈出更好的条件来。
根据“德国工业影响”(German Industry Impact)的调查,英国是德国的第三大出口国,德国的贸易顺差相当可观。德国企业对英国的出口额高达890亿欧元,而进口却不到出口的一半,仅380亿欧元。德国大公司(金融、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在英国的营业额差不多占总营业额的百分之十(1500亿欧元)。这么看,约翰逊所散布的乐观主义似乎不无道理。
问题是,这些德国企业在英国的员工人数约40万,脱欧固然会给德国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但对英国的劳动市场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特别在物流、交通、金融、保险和贸易领域。因此,英国脱欧其实是两败俱伤的事情,没有大赢家可言。
德国这边对英国的成见和偏见也很严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狡黠的民粹主义分子误导英国人脱欧,英国人早晚会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其实是受骗上当了。许多政治家(特别是左派阵营)至今仍持有这样的看法。事实是,2016年夏天的公投结果当然离不开奈杰尔·法拉奇(Nigel Farage)这类民粹主义者的鼓动,但欧洲怀疑论者在英国所有政党中都大有人在。公投之后的所有民调结果(除一次之外)均表明,英国大多数民众并不后悔脱欧决定,首相主持的脱欧谈判获得55%英国人的支持,反对者只有19%。
二、脱欧将重创英国经济。公投之前,伦敦的精英阶层警告脱欧后果不堪设想,所有的媒体消息都将此认作事实。有意思的是,公投之后的统计数字却相当乐观,英国的经济指数几乎清一色的好;英镑汇率虽然稍有下降,但并未产生不好的影响。连公投时论调最悲观的英国央行,也已承认自己的预测错误。它现在发表的2017年英国增长预测,已经超过德国或欧元区的平均增长率。英国完全有理由信心满满地进入与欧盟的谈判,可德国的舆论却对此视而不见或缄口不提。
三、只提及英国要为脱欧支付巨额分手费,而避谈欧盟因英国脱欧可能遭受的损失。不要忘了,在过去40年里,英国是欧盟内两个持续净支付国之一。单单2015年,它支付的预算费就达110亿欧元。英国脱欧后,这笔进项也就没有了,留下的亏空则需要其他成员国来补,德国又将承担大部。目前,英国举国上下都在热议脱欧事宜,但欧盟内民众的参与甚少,似乎这次谈判只是精英的博弈场。
德国的两难境地
在英国脱欧这个问题上,德国作为欧盟重要国的处境颇为尴尬:在经济方面,英国在自由贸易等许多领域是德国的同盟军;在政治方面,英国却又经常给德国制造麻烦,使柏林很难推进全面一体化。所以,英国这次提出“离婚”,德国的心情是既舍不得,又巴不得。
笔者认为,英国的损失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而且困难估计未必有想象的那么大,调整后重新开张,机遇将是崭新的;脱离了欧盟,英国等于重新获得了在国际上独立施展的自由和空间;在政治领域,英国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欧盟的情况就不同了:失去英国这么一个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欧盟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会大打折扣;英国脱欧造成的资金、贸易和市场等方面的空缺,将留下短期内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没有英国的欧盟,其政治一体化进展也未必会顺利多少。因此,英国回归“光荣孤独”,对欧盟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要大于伦敦。
对德国而言,在联盟中失去英国这样的竞争对手,并不意味着自己的意志将更容易得以贯彻。2007年签署的《里斯本条约》,在表决方面设置了一个所谓的均衡机制:双重多数表决制。即有关决议必须至少获得55%的成员国和65%欧盟人口的赞同才算通过。同时,为了保护少数派的权益,这个机制还包含了“少数否决权”,即,如果某决议有45%的国家或至少有四个国家以及35%的人口反对,那就可以被推翻。
以往,英国加上德国、荷兰、奥地利和芬兰这几个支持自由贸易的国家,所占人口正好达到35%,也就是说必要时可以启用“少数否决权”;而地中海沿岸的南欧诸国由于经济相对比较弱,所以更倾向于反自由贸易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些国家占欧盟人口的36%,理论上也有权利采用“少数否决权”。
这个相对的“平衡”随着英国的脱欧而被彻底打破,因为前者所占人口的比例严重缩水,只剩25%,而后者则上升至42%。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可以轻而易举地否决任何决议,把欧盟变成一个保护主义的堡垒。
面对特朗普的对欧新政,法国总统热门候选人艾曼努尔·马克龙(Emannuel Macron)已表示,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欧洲保护主义来对付美国保护主义。北大西洋两岸之间如果出现这样的格局,唯一或最大的受害者将是德国这样的出口型经济。
法国籍的欧盟首席谈判代表米歇尔·巴尼耶(Michel Barnier)强调,未来两年的谈判应该具有某种“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杀一儆百”,让现有成员国知道留在联盟内才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就会得到英国这样的“下场”。这种思维在欧盟内虽然有相当的民意基础,但却是短视和狭隘的。
因此,德国在英国脱欧谈判中,不可如法国所希望的那样加入态度强硬的“制裁阵营”,而是应该扮演某种调解者的角色。庆幸的是,默克尔已明确表示:脱欧谈判不应该是“报复”,更不应该是“玫瑰战争”。英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欧盟非常重要,不应将它推到他人的怀抱中去。欧盟未来应该继续与英国保持密切关系,最好将其留在欧洲单一市场内,这样既能让它得到好处,又可让其继续承担义务。她认为,必要时甚至可以给英国一个特别的名份。
一个脱离了欧盟的英国,毕竟还是欧盟的邻居,这点无法改变。默克尔的这个态度,才是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大家应该明白,自贸区并不是给他人的馈赠,而是双赢的平台。
另一个问题同样重要:英国脱欧后的欧盟应该如何发展?大体上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保护少数,自愿合作。所做的决议可以有利于某些成员国,但最起码应该无害于其他成员国。做大的蛋糕一定要让大家享用。这个模式比较稳定,因为人人都有所获,只不过获利大小不同而已。第二,少数服从多数。决议对多数有利,对少数有害。这个模式必定会产生输者,强化离心力。为了阻止脱盟趋势,必然又会制定惩罚措施。这种恶性循环只会让联盟越来越不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默克尔主张的在欧盟内实行“多速发展”的模式值得反思。欧元和申根就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结果表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分裂了欧盟。因此,“多速发展”模式如果不增加促进共赢的配套措施,早晚还会有其他成员国退出,欧盟的南北之争和东西对峙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是和睦相处方能兴旺家族;《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头一句话又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出聚散总有时,命中早注定。笔者愿意相信欧洲人的理性,希望双方且行且珍惜,安然渡过这一槛儿,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作者是德国时评专栏作家
失去英国这么一个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欧盟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会大打折扣;英国脱欧造成的资金、贸易和市场等方面的空缺,将留下短期内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没有英国的欧盟,其政治一体化进展也未必会顺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