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蒂勒森首次访华,中美双方虽在朝鲜核问题未能取得共识,但都表达了「积极准备」两国元首交往的意愿,显示国家主席中领导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下月的庄园会晤,成事机会颇高。中领导人昨日在会见蒂勒森时,呼应上月特朗普在电话中所讲言推动双边关係「达到历史新高度」,提出「中美关係新起点」的说法。与此同时,中美两国财长在G20财长会议也首度会晤,同意在保持现有经济对话机制的内涵和基本内容的同时,「更具效率、更加务实」;联繫美国国务院高官上周提出要追求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及「以结果为导向」(results orientation)的关係来看,中美关係正发生微妙变化。但对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与中美关係的複杂多变不可低估,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不会因一两次互访和峰会而彻底改观,双方的博弈可能以新形式展开。
重返战略寿终正寝 美国不会拱手相让
蒂勒森出访亚洲前,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卿桑顿(Susan Thornton)曾表示,特朗普政府会追求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及「以结果为导向」的美中关係,并表示,「重返(pivot)、再平衡(rebalance)等等都是用来描述前政府的亚洲政策用词,你们可以期待新政府将有一个自己的方桉」。这番话被解读为正式宣告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死亡」。因此舆论乐观地认为,中美关係正在回归良性互动的正轨。但人们却忽略了桑顿还说,亚洲经济对美国的繁荣非常重要,美国会继续推动有建设性、和平及稳定的亚洲秩序。
虽然特朗普的亚太政策细节仍未明朗,但蒂勒森上周在日韩两国的言论已透露了一些端倪,如他重申,美日同盟是在亚太地区「维护和平稳定的基石」;在与日本外相的联合记者会上,他重申钓鱼岛属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反对「以单方面行为威胁」日方的控制权;他承认过往20年来,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失败,「战略忍耐的政策已经结束」,因此,「所有选项都会考虑」,变相发出了战争威胁。所以,即使「重返亚太」战略寿终正寝,美国也不会在亚太对中国拱手相让。
中美建交38年来,形成了意识形态对立、经贸来往密切的大格局,在贸易赤字、台湾、网络安全、人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形成了若干矛盾焦点,这个大格局和矛盾焦点既是两国国内政治的延伸,也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如朝鲜核危机、中日钓鱼岛争议、南海主权争议等,都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化解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美关係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是一直前行。反过来说,在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正是中美关係的最大特徵。
朝核危机无碍大局 结果导向意在经贸
中美博弈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层面,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力看,中国明显佔优,所以北京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方面相对高调;政治层面,在多边外交和周边外交的推进上,中国近期在改善与东盟关係、佈局中东等方面屡有斩获,美国则仍可利用美日韩等政治安全联盟遏制中国,在东北亚、南海和台湾问题上掌握主动;在军事领域,中方虽有长进,但两国差距仍大,中方坚守捍卫核心利益的底线思维,体现的是中方的战略定力。
应该看到,朝鲜核问题在韩国部署「萨德」(THAAD)反导弹系统问题,在中美博弈层面只是微观领域的具体问题,既不会撼动中美关係大局,也难以改变中美力量对比变化扩大的趋势。蒂勒森今次亚洲行只是应对朝鲜核危机的应急之举,而非擘划美国未来亚太政策的战略之行。即使中领导人与特朗普下月能够会晤,中美关係也难望在所有重大议题上取得突破进展。以特朗普的性格特徵看,虽然在「一个中国」政策上被迫向中方妥协,但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投资双边协议谈判等奥巴马留下的遗产上,不排除他会推倒重来。更不排除在台湾问题上再大做文章,而之前传出的消息是,美方很可能在「习特会」前后大规模对台售武。另外,在「萨德」以及巡航南海方面,特朗普更不会轻易放弃,而他所谓的「以结果为导向」,最终目的可能就是要逼中国在开放市场等经贸议题上重大让步。
经过近月来的初步博弈,中美关係逐渐趋于明朗化,大方向趋向稳定,但博弈无时不在。这种博弈的核心不再是地缘政治,也非势力范围,而是争夺世界话语权和国际新秩序规则的制定权。这也是下月中领导人在与特朗普庄园会谈时面对的最大课题,面对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开天索价」,如何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保持中美关係斗而不破,才是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