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伊朗核会谈各方在瑞士洛桑达成一项框架性协议。次日,美国公布框架性协议的完整文本。在这份共计四页的协议中,对伊朗被允许保留的核设施、核技术研发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工作,均作出了周密的规定,还列明设若伊朗履行承诺,国际社会将取消针对伊朗的制裁。
这一轮伊朗核会谈历程曲折而艰难,双方费时18个月,可谓漫长矣。最近一次会谈历时两天,起初仍无起色,直至法国外长等人拂袖而去,终于峰迴路转。障碍在于伊朗在包括本国离心机数量锐减、美欧国家全面取消制裁等关键问题上固执己见,美欧国家无法妥协。伊朗最终作出了巨大的让步, 于是双方达成框架协议。
协议显示,伊朗作出承诺,将把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装置的数量从1万9000具缩减至5060具;15年内将低浓度铀的储备从10吨减少到300公斤;将其上千吨铀储备减少至几十吨;原定生产高浓度(20%)的浓缩铀也将变成低浓度(3%)的浓缩铀;位于佛罗多(Fordo)核工厂不再从事浓缩铀的提炼,仅作研究的用途;在建中的重水反应堆也将被改建,以确保不生产武器级金属钚。
美欧国家则一改以往的强势做法。过去是逼迫伊朗必须作出让步,完全放弃开发核技术的努力。如今美欧国家作出了妥协:一是伊朗获准在最大限度内依然保留发展核技术的权利,也没有被要求关闭任何铀浓缩工厂,可见美欧国家的条件还不算太苛刻;二是美欧国家同意逐渐取消对伊朗实施的严峻的制裁措施。正如美国白宫在协议达成后指出的那样,“美国始终表示,对伊朗制裁的取消是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伊朗制裁的取消或将发生在年中的几个月后”。
论基本国情,伊朗与土耳其具有可比性。发生伊斯兰革命的前一年,即1978年,伊朗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土耳其的两倍。弹指一挥间,35年过去了,如今伊朗的GDP仅土耳其的一半。伊朗盛产石油,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近年却找不到足够的买家,不少油田停产延续了数年之久。伊朗百业萧条,民众怨声载道。均拜国际制裁所赐。
多年来,伊朗朝野一味鼓吹伊斯兰革命,强调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国际社会一再加大施压的力度,更是逼迫伊朗经济难以翻身。伊朗之所以改变了早先在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归根结底,是国际社会对伊朗实施的制裁已经给伊朗造成了创巨痛深的后果。
当然,伊朗政权更迭,总统鲁哈尼上台以后,寻求与美欧国家改善关系,作出适当让步以后,让国际社会取消严苛的制裁,这也给伊朗在政治上改变固有立场提供了可操作性。4月3日,即框架协议达成的次日,鲁哈尼表示,德黑兰政权既要让离心机继续运转,又要让本国人民改善生活,目前已经临近达成这个目标了。
伊朗改变固有立场,正是上述两层因素所致,略见一斑。况且,伊朗也不是没有应变措施。假如美欧国家拒不取消对伊朗的制裁,依然可以另作选择,重新启动核武器工程,反正伊朗获准保留核技术,核燃料企业也保持原封不动。
奥巴马执政以来,在重大内外施政建树方面,一直乏善可陈,国内抨击声浪接踵而来。这次美伊达成框架协议,伊核问题终于有望解决,一改美欧国家十多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无所作为的颓势,不失为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取得的耀眼的亮点。
过去历届美国政府在朝核问题上举棋不定,徒呼荷荷,在伊核问题上也是束手无策,听之任之。近年华府又遇到俄罗斯强行干涉乌克兰、伊斯兰国组织军事崛起的严峻挑战。值此华府左右为难之际,伊核问题露出有望解决的曙光,白宫上下自然喜出望外,欢迎不迭。
前阶段美欧国家与伊朗核谈判僵持不下,美欧国家秣马厉兵,蓄势待发,该地区战争与和平的前景极不明朗,双方关系处于密云不雨的紧张状态。对此,中国也是忧形于色的。
从经济、安全层面而言,伊朗周边能否保持和平的局面,对中国关系非浅。伊朗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一旦伊朗举国陷入战争状态,必然波及对中国稳定的石油供应,势必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伊朗是中国的邻国,长期以来,伊朗同中国关系尚称友好,自然中国不希望周边地区陷入无妄战火,何况,一旦战火扩大,未必就不会波及中国,从而应验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句古话。
1998年,巴基斯坦拥有核弹的事实揭晓。巴基斯坦拥有的核弹,对付宿敌印度,尚且不遑,岂有余裕对美欧国家构成威胁?伊朗的情况完全不同。伊朗是地区性大国,在中东地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又是伊斯兰革命的策源地,国内宗教情绪炽烈,如果掌握了核武器,势必成为伊斯兰国家的核武器。假若如此,伊朗核导弹的打击范围足以囊括包括巴黎、罗马、柏林和伦敦在内的欧洲大都市。此后,伊朗核导弹将成为美欧国家政治领袖夜不成寐的梦魇矣。
美欧国家对伊朗核导弹犹如芒刺在背,誓欲去之而后快。显而易见,伊核问题涉及美欧国家的核心利益,不能不认真对付。然则,北京可能认为,既然美欧国家对伊核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则伊核问题一日未获解决,美欧日的注意力就一日不可能聚焦于亚太地区。如此,则在伊核问题的解决上,在伊朗不致于拥有核弹的前提下,“拖字诀”还是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的。这可能是北京心目中的另一层考量。
去年以来,伊朗研发核武器的状况有了新的进展,如今伊朗距离核弹仅一步之遥矣。对此,美欧国家势难坐视,迟早会在伊朗拥有核弹之前,诉诸动武的最后手段;以色列更是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尝试发动闪电一击。这就给伊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紧迫性。
同时,在国际社会实施多年严苛的制裁以后,伊朗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左支右绌,民怨沸腾,以总统鲁哈尼为首的伊朗开明派趁势崛起,有意与美欧国家达成妥协。这就给了伊核问题的解决在政治上提供了可操作性。再者,美欧国家改变了谈判的策略,为伊朗提供了双方均可以接受的条件,显示了国际博弈中的前瞻性。于是,双方讨价还价以后,终于达成了框架协议。
鉴此,无论在内外施政时,欲求得一项方案的顺利提出,并成功地予以实施,紧迫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缺一不可。此即一例。
在此情况下,美伊达成了框架协议。对此,相信北京是乐见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