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勇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旧的国际秩序正在瓦解,新的秩序逐渐形成;政治不确定性越来越成为常态,政治预言的失灵已司空见惯;强人政权正在逐步改变代议政制,西方民主正受到来自内外的严峻挑战。
在笔者眼里,2016无疑是一个告别旧制重新洗牌的关键年,世界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黑天鹅”:政治预言一再失灵
为写此文,笔者翻阅了2015年底见诸于各大媒体对2016年的种种预测,粗略统计一下,99%以上的预言都落空。在过去一年中,“黑天鹅”繁殖迅速,反复证明着不确定性正在成为某种政治常态: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要数6月23日的英国脱欧公投和11月8日的美国总统大选,两者的结果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
回过头来看,英国人的公投完全是一次政治豪赌,即便力主脱欧的政治家,也未必料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现在,英国人正在为自己的一时快意付出代价:在几无准备的情况下,便让自己硬生生地与欧陆隔海相望。脱欧公投不难,脱欧谈判维艰。脱欧本身是风险,同时也是机遇,就看英国政府是否能规避风险,把握机遇。从目前的情势来看,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似乎并不是一个善于决断的政府首脑。笔者预计,英国在未来五年,将饱受脱欧之苦而难以自拔。
相比之下,美国人似乎更会玩,也更敢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希拉莉与特朗普之间的总统竞选,堪称好莱坞剧情逆转大片。特朗普是当之无愧的影帝,他告诉世人,丑角也可以唱主角,如此嬉笑怒骂,也能入主白宫。但如果我们仅凭他竞选中的言行,就试图去贬低他的执政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特朗普这只“黑天鹅”,最终将给美国本身以及世界将带来何种影响,目前尚无可知,但他的胜选反映了普通百姓对精英阶层的极度不满和急于改变现状的愿望。
在过去的一年里,还有若干出乎预料但后果显著的事件。7月12日,国际海洋法庭对菲律宾就南中国海问题提出的申诉作出裁决:北京完败,马尼拉完胜。美日欣喜若狂,在南中国海水域频频出手,中国处境相当被动。谁曾想到,民粹主义政治家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后,在外交上改弦易辙,不仅亲近中国,还大骂美国。华盛顿一时傻眼,不知所措,北京却一下子从被动转为主动,摆脱了美日的这一轮围攻。
朴槿惠2012年当选韩国总统后,奉行亲中政策,在中日韩的三角关系中,也一直起着某种建设性的平衡作用,因而获得中国的高度赞赏。2015年,她甚至不顾美国的反对,受邀参加北京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盛大阅兵式,与普京一起受到最尊贵客人的礼遇。中领导人与朴槿惠的互信关系看似非常牢固,中韩关系大有天长地久的架势。
谁曾想到,这个睦邻关系在短短数月之后便发生逆转。2016年,在朝鲜宣布“氢弹试验”成功后,韩美在2月决定部署所谓的“萨德”防御系统。这个东方版的“古巴导弹危机”,迅速将北京和首尔从朋友变成对手。朴槿惠本人也因卷入“闺蜜干政门”,而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黑天鹅”效应原指极不可能发生却又发生的事件,其主要特征是反经验和不可测。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反常”现象似乎已成为“正常”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2016年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某种不祥的预兆。
地缘政治板块正在悄然移动
回望2016年的国际局势,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二战体系正在逐步瓦解,新的秩序已崭露端倪。在错综复杂的变局中,中东地区及其西太平洋这两大板块的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东地区传统的阿以冲突似乎狼烟未起。若不是年末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停止建新定居点,而引起犹太国的强烈反弹,人们差不多都快忘记阿以这对宿敌之间的恩怨情仇了。的确,一段时间以来,中东的热点已转移到叙伊地区,特别是叙利亚内战打乱了历史上泾渭分明的阿以两大阵营。
美国虽然依然是世界首强,但在中东地区,俄罗斯已取代了它的地位,成为当地最活跃和最强劲的外部势力,并正在搭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组合:俄罗斯—伊朗—土耳其。
2016年,俄罗斯倾力投入叙利亚内战,经过数月的狂轰滥炸,终于帮助阿萨德政府收复了反对派部分占据的重镇阿勒颇,基本扭转了战局。在这场残酷的军事冲突中,俄罗斯和伊朗联手支持阿萨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土耳其的态度和角色却非常微妙。
埃尔多安和正义与发展党执政后,注重发展跨地区、跨宗教、跨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关系,特别密切与突厥语国家的合作,目的是为了把土耳其从原先的“边缘之国”和“桥梁之国”,发展为“中心之国”。这一“新奥斯曼主义”的治国方略基于以下认知:在基督教主宰的西方阵营中,土耳其只能沦为附庸;若要重振当年奥斯曼的雄风,必须立足于穆斯林世界,抛弃“全盘向西”或“非西即东”的传统思维,开拓“既东又西”的新空间。
7月15日的那场军事政变事,被埃尔多安称作“真主的礼物”。这位政治强人终于获得了绝佳的机会,放手整肃长期与自己离心离德的军队,铲除费图拉·居伦(Fethullah Gulen)这个政治对手的影响。他的专制言行与西方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矛盾很难避免。
在与欧美打交道的过程中,埃尔多安与普京一样感觉被怠慢和利用。这种受害者心态和战略博弈的需要,让这两位曾经彼此憎厌的对头握手言和,也让这三个在本地区内各打算盘的竞争国家,借着叙利亚危机走到了一起。
在西太平洋这个地缘政治板块上,中美抗衡已成为主要热点。具有台独倾向的蔡英文及民进党在年初的大选中全面凯旋、中日关系回暖无望、中韩关系大幅度逆转、南中国海局面一度近乎失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些发生在2016年的大事,都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的局势。
中美两国领导人反复强调“太平洋之大完全能容下两国”,但实际情况却是,各方都认定该地区的格局此消彼长。我们可以认为,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的紧张局面,与中国的强势崛起和周边邻国对此尚未适应有关,但笔者有理由相信,在该地区的乱局中,均能看到美国的影子及其战略逻辑。没有华盛顿这个幕后推手,钓鱼岛这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历史遗留问题,不会在东亚共同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突然发酵成灾;没有美国利用朝鲜核试验促成韩国同意部署“萨德”系统,中韩这个极佳的地缘政治关系,也不至于如此迅速瓦解;没有美国的支持,势单力薄的菲律宾不可能冒着与中国为敌的风险,非要推动南中国海仲裁。
特朗普当选后,在对华关系上的第一个具体步骤,就是试探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这位“推特总统”明确表示,除非北京在贸易上让步,否则美国不必坚守“一中原则”。2016年,中资公司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的计划,因美国作梗而流产。笔者写此文时收到一则消息,美国已将阿里巴巴认定为“恶名市场”。种种迹象表明,2016年为未来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埋下了令人不安的伏笔。
更令笔者不安的是,当前的国际舞台,威权政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战时强人林立的格局:德国的希特勒、苏联的斯大林、英国的丘吉尔、美国的罗斯福、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日本的东条英机。强人政权在煽动民意凝聚国力方面,的确有着很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容易做出灾难性的判断和决策。
2016年给人某种“创世纪”的感觉,历史的车轮虽然一如既往地向前滚动,但一个新的时代似乎正在拉开帷幕。
作者是德国时评专栏作家
“黑天鹅”效应原指极不可能发生却又发生的事件,其主要特征是反经验和不可测。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反常”现象似乎已成为“正常”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2016年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某种不祥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