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威: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的败与成

时间:2017-01-04 08:2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聚焦

蔡英文就职后,新南向政策恐怕是中国大陆涉台研究领域讨论频率最高的议题,几乎每一场涉台学术研讨会都会提及。大陆学界也对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的动机、背景,以及政策实施和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表了大量评论。

大陆学者普遍认为,在台湾高度依赖大陆,尤其是在大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不切实际,很难成功。笔者以为,从两个层面来看,新南向政策有败有成。

就经济规律而言,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恐怕难逃失败的命运。新南向18国,包括东盟(亚细安)10国、南亚六国,再加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台湾外贸格局中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仍低于大陆。据台湾贸易部门的统计,2015年全年18国市场仅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19%,贸易总额993亿美元,远低于大陆单一市场(含香港)30%的占比和1548亿美元的贸易量;且台湾与各国贸易的增长率大都是负增长。更何况,2015年是两岸贸易自由化、制度化受到严重影响的一年,如果“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能顺利实施,两岸的贸易量和经济融合会更加深入。

李登辉、陈水扁时期都曾大力推动南向政策,最终成效甚微。虽然当前大陆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两岸在相关产业的竞争性也有所提升,但大陆依然是台商最佳的投资地和最大外贸市场,大陆积极的惠台政策和“两岸一家亲”的政策理念,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随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大陆将会营造更为友善便利的经商环境。舍近求远,恐怕是蔡英文新南向的致命伤。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南向已经初步成功。蔡英文当局深知就经济规律和国际政治现实而言,新南向政策的成功率很低,但仍不遗余力宣传推进,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原因就在于,蔡想要创造话语权,积淀文化资本,以引起舆论和学界广泛关注,进而向台湾社会、向美日两国展现她不同于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表明自己远离“中国”、重构台湾的坚定态度。

现在看来,这一目标基本实现。海内外学界和智库都不自觉地进入蔡英文的话语体系,纷纷研讨此议题,各界也清晰看到蔡英文“离西向南”的决心。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新南向政策已经初见成效。

笔者曾撰文指出,民进党当局深知已无资本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与大陆全面性对抗,但以台湾为共同想象边界的“国族建构”,将会更加深入和持久;以台湾为核心话语的文化资本,将不断累积并全面内化和社会化。在文化和认知上全面消解以中国为想象的话语符号,进而巩固并深化台湾话语符号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将成为民进党当局的施政重点。

民进党的长期战略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消解“两个中国”:首先,从文化、话语和认同层面消解“内部中国”,蔡英文执政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论是所谓转型正义的推展,还是对原住民史观的呈显,还是对日本殖民统治的美化,均是在配合这一战略;“砍七天假”恐怕砍的也不只是七天假日这么简单,背后是要削弱人们对与大陆连接的历史感知;其二、从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减缓对“外部中国”的战略依赖和安全压力。新南向很难成功,但对蔡而言,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努力和尝试。

现在的新南向政策已经纳入“经贸、科技、教育、文化、观光”等诸多方面,声称要“共享资源、人才与市场,创造互利共赢的新合作模式”,目标是要建立“经济共同体意识”,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性涉外政策。其中,科技、教育、文化、观光等,则是台湾当局可以深度着力的地方,在某些领域台湾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力。

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相较于李扁时期的南向政策而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所推进。对台湾当局发展与新南向18国全方位关系的努力,应持续追踪观察。

作者是政治学博士

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博士后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