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克:“校长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2)

时间:2018-12-26 14: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人物记事

适应比能力更重要

留校任教的龚克,很快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成为讲师后不久,系里负责人找他谈话,希望他去做学生辅导员。这是清华大学的传统,在1953年由校长蒋南翔首创,一些政治素质过硬、业务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员,他们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业务学习,被称为“双肩挑”制度。

龚克因自己本科研究生期间都不在清华求学,不了解相关情况,婉拒了这一安排,但成为了教研组的党支部书记。工作两三年后,龚克成为电子工程系的副主任,他想管科研,但系主任则要求他管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他后来意识到,这其实都是系里对他的培养与考察,意在为他补上对清华缺失的那部分了解。之后,学校安排龚克到研究生院挂职,担任副院长兼研究生培养处处长。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或许自己本硕博都不在清华大学的“非近亲身份”,给了自己在清华发展的更多空间。学校有意地进行“非近亲繁殖”的培养,因为这样的老师会比较没有局限,不容易被牵扯进复杂的人事关系中。

龚克是有些纠结的。早年在电子工程系里工作时,他参与了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并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放弃这些,从以科研为中心转为以管理为中心,进入校领导层,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做的决定。不过,工作需要使然,他并没有太多思考的余地。1998年,龚克担任校科技处处长。1999年,44岁的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此时,距离他回国以博士后身份进入清华大学才12年。

几年后,他再次遇到了一个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机遇,与他早年科研的愿望有几分接近。他成为国家最早筹建的国家实验室之一——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筹)的首任主任,相应地,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清华信息学科群的建设和有关的科研工作。但不久后,新的调令来了。

龚克记得,那天自己刚从台湾出差回家,接到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电话,让他第二天上午去教育部谈话,说可能会有工作调动。他从教育部得知,自己即将赴任天津大学校长一职,时间十分紧张,要随时准备上任。在此之前,龚克的人生与天津从未产生过交集,有关天津大学的情况,之前他只是偶有接触。

离开清华大学前,龚克是“双肩挑”干部,一直没有放弃科研工作,门下也还有博士生。2006年到天津大学后,龚克也招了一名博士,但很快他就发现,与原先在清华大学当副校长时不同,现在,他忙得根本没有时间与这名博士生交流。为了不耽搁学生,只好送他去国外联合培养。此后,他再也没敢招过学生。

五年后,龚克接到新调令,前往一墙之隔的南开大学任校长。这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类大学,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对龚克来说都是新难题。担任天津大学校长后,龚克全心投入到办学之中,大量看教育学领域的书,为自己补课。逐渐地,他把科研工作全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做学校的掌门人。“你做了就要做好,要担起这个担子来,你面对着学校的百年历史,几十万校友,几万在校学生,必须拼命做。”龚克说,这份责任,使得他将自己人生的某一阶段,和一所学校联系在一起。

他拿自己的经历教育年轻人,也许有少数非常幸运的人,是喜欢什么,就选择什么专业,也就是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而他则相反,他是干一行,继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相信达尔文的话,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甚至也不是最聪明的种群,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他觉得这种对需求的适应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忍受困难的毅力、承受变化的压力,以及在这之后所培养起来的兴趣,是更为扎实的东西,就如同他以责任为驱动的工作生涯。

赞一下
(19)
82.6%
赞一下
(4)
17.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