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克:“校长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

时间:2018-12-26 14: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人物记事

龚克,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2006年7月任天津大学校长,2011年任南开大学校长,2018年卸任。

2018年度教育人物 — — 龚克:一校之长的选择

本刊记者/徐天 — — 本文首发于总第882期《中国新闻周刊》

获奖理由:

他是大学教授、校长,也是中国教育的观察者和改革者。他出身于教育世家,既传承了“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又矢志于探索中国教育的根本和素质教育的内涵。他认为大学改革的要义是去行政化,他不遗余力呼吁取消高校行政级别。他倡导轻学科排名、重学生发展,回归教育规律本身。他的思考立足于教育,但影响所及,远超教育领域本身。

从南开大学校长一职离任时,龚克数了数,自己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555天。近八年前,从天津大学校长一职离任时,龚克也做了一样的计算,他在那里工作了1642天。

在一个下雨的日子,他从北京只身来到与过往人生无甚交集的天津,并在该市最重要的两所大学里,种下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生根发芽。

不少人知道他,除了因为两校校长的身份,更因为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教育观念、直言改革主张。他曾直言,“校长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认为高校应进行去行政化改革。

2018年年初,龚克离任南开大学校长。但他始终身体力行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对教育的思考和呼吁,从未停下。

三次主动选择

龚克的求学生涯,可以说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紧密相关,每一步都踩在了重要的时间点上。

小学四年级那一年,“文革”开始,龚克和所有同学一样,停课闹革命。1970年,初中毕业的龚克,进入北京的798厂——该地后来以798艺术区闻名。这是一家军工厂,龚克被分配进微波车间,成为车工。

很快他就感到了力不从心。他是学徒,师傅让他们去王府井书店买金属切削手册,他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书里涉及了几何、动力学的知识,他几乎一窍不通,也无法搞懂相关原理。1972年,厂里重新建立规章制度,在政治学习之余,年轻人请“文革”前的大学生给他们补课,讲授数学、物理的知识。龚克还曾多次申请当工农兵学员,但屡次失败。1977年听说要恢复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他要抓住这个机会。

他选择了北京工业学院(后来的北京理工大学),因为其有军工背景。1978年3月,即将满23岁的龚克,成为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本硕博三级学位制度建立。龚克看到了一条新的学习路径,决定参加研究生考试。成绩出来后,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负责人找龚克谈话,告诉他成绩不错,现在有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可以让他去。

于是,成绩优秀的龚克成为改革开放后较早公派出国的研究生。1983年,他前往奥地利的格拉茨技术大学,在通讯与电波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用四年半时间提前拿到了学位,并决定回国。

摆在他面前的选项并不少,他可以去中科院的研究所做研究人员,也可以去国家机关做公务员,或者去新成立的卫星通讯公司。而这些选项则各有利弊。

中国在1985年开始实行博士后制度。对龚克来说,做博士后,能将对未来路径的选择押后两年。他了解到,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比较充足、科研活动较活跃。于是,龚克进入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系,成为系里的第3个博士后、清华大学的第11个博士后。

多年后,龚克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总结自己的前半生,说多年来自己其实只有过三次主动选择的机会,都在“文革”后求学的12年间。一次是考不考大学、考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第二次是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要不要考研,毕竟那时候大学毕业已是高学历,就业之路很广;第三次则是博士毕业时,要不要回国,回国后去哪里。

他后来回想,认为自己早早回国是十分正确的。一方面,他尽早进入并熟悉了国内的研究环境,另一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为日后在国内的发展留出了充足的时间。

1990年,35岁的龚克留在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作,90018这个工号将在未来的16年伴随他。

赞一下
(19)
82.6%
赞一下
(4)
17.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