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刊:胡耀邦的“后知后觉”

时间:2018-01-05 09: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人物记事

通观胡耀邦在农村改革中所言所做,不论是早期倡导农业多种经营、 支持包产到户,还是后来支持乡镇企业、推动小城镇建设、倡导生活方式 变革等等,都体现了“不以一人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发生在胡耀邦身上的故事太多,人们较少注意他与农村改革的事情。从国计民生而言,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并不逊色。不论总结改革经验,还是研究胡耀邦本人,农村问题都应该是重要领域。为纪念中国改革四十年,本人将写作“胡耀邦与农村改革”系列文章,此为首篇。

1980年3月上旬,新成立的中央书记处研究工作分工,在确定万里分管农村工作时,胡耀邦说:“万里同志分工管农业,是农民推荐的。”他对万里说:“虽然自己对农村问题很注意,但这几年对农村情况了解不多,对于农村工作如何克服左的错误缺乏研究,在责任制这个问题上,你是先知先觉,我是后知后觉。”在这里,胡耀邦说自己是农村改革的“后知后觉”,很有些检讨自省意味。

王郁昭在《往事回眸与思考》中回忆,1982年10月,胡耀邦到安徽考察,在会见安徽省委全体常委时,还没有等到省委书记介绍,胡耀邦说:“你是王郁昭同志吧,你们推行联产承包制是有功的,我是来检讨的,过去省里搞责任制,我当时是持怀疑态度的。”

如果简单从这些话语推断,胡耀邦所检讨的“后知后觉”,似乎给人的印象是,他反对过万里在安徽的包产到户。其实不然。胡耀邦这里所说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那时,安徽全省大规模推行包产到户。据《胡耀邦思想年谱》记载,1961年9月,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农村调研一个月,回京后写了一个调查报告,呈送毛泽东。报告题目相当醒目而略显冗长——“二十五天三千六百里路的农村察看”。报告主要谈了水灾和水利、灾荒和教训、贯彻农业六十条和生产队积极性等问题,其中谈了包产到户,认为“这是一种起过作用但具有危险性的做法”。在描述了包产到户的特点后,报告提出:“对此,我们的意见是:1,在一些“五风”刮的严重的地方,这种做法对于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确实起了积极作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2,这种做法已经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纠纷。3,这种责任制有两个前提,一是五统一,二是各户对产量负完全责任,这两个前提势必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发展下去,最终会导致降低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4,这种做法如果大家还要干,认可试行,但要允许别的地方不这样做,更不要把它说的绝对,避免被动。如果要扭过来,也要有准备、有计划地转,不要造成混乱,生产再受损失。”可以看出,胡耀邦对于安徽的包产到户有较多质疑,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报告在10月2日送出,10月6日毛泽东批示:“此件写得很好,印发各同志,值得一看”。

1961年,在经济极端困难情况下,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几次汇报,要求实行包产到户。当时很多农民吃不上饭,甚至发生饿死人的情况,毛泽东允许试验。包产到户在安徽得到农民巨大欢迎,占到生产队总数的90%,当年秋天粮食大丰收。但是,年末,毛泽东要求停止,随后,严厉指责曾希圣并撤销其职务,也严厉指责支持包产到户的副总理兼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并撤销了中央农村工作部。从胡耀邦报告来看,显然与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的想法基本一致,或者说成为毛泽东否定包产到户的佐证。但不能说,毛泽东做出决定是因为看了胡耀邦的报告,或者说,即便没有胡耀邦的报告,毛泽东照样会废止包产到户。显然,胡耀邦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个报告对包产到户的伤害。20年后,他作为总书记到安徽视察,多次提到此事:“我欠了安徽人民一笔账,我是来还债的。”安徽考察过程中,不论是会见省委领导,还是会见基层干部,都反复表达检讨和抱歉,给向他汇报过工作的干部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纪80年代上半年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被称为改革决策的成功典范。这一系列政策都是胡耀邦担任总书记期间主持制定的。讨论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人们会说到胡耀邦的重要作用。但是,担任总书记之前,胡耀邦在农村改革之初的重要作用,很少有人注意。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原则通过的两个农业文件,是政治局委员、副总理纪登奎主持起草的。纪登奎在会上作了起草过程说明。文件的准备过程有大半年。胡耀邦并没有直接参加文件起草。那时他是中央组织部部长,还不是中央领导人。在文件稿进入中央议程的关键阶段,胡耀邦参与了文件修改的协调、综合。原因是,会议开始时胡耀邦还只是普通中央委员,但是,会前已经内定为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秘书长。这样,会议后期的文件修改通过,胡耀邦发挥了重要的综合协调作用。

赞一下
(80)
69.6%
赞一下
(35)
30.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