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12月10日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周三至周五在北京召开,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尽管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会议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七大政策领域部署了明年的具体任务,还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资本特性、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六大热点问题。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师 丁爽:
对经济的评价提到了“三重风险”,表明认识到了经济的下行的压力,而且给予足够重视。以前强调的是跨周期调节,这次同时提到了跨周期和逆周期。跨周期是从中长期角度考量,但短期内倘若一些底线面临风险,还是要使用逆周期政策稳住经济。在两个转换之中,预计近期会更强调逆周期,稳住之后再回到跨周期。
预计明年还是会设一个增长目标,在5%或以上。财政明年会更积极,支出会前置。
强调金融风险的处置,恒大事件造成的波动比较大,市场预期不是很稳定,处置机制也会加强,预计在恒大处置上会更加积极一些。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会议显示高层看到了经济下行压力,提到面临三重压力,同时提出了跨周期和逆周期,稳增长的压力和动力更足了一些。
再提房住不炒,表明楼市调控基调没有大的变化,控房价,控地价,稳预期是不会改变,基本上意味着房地产被定位成一个低毛利率的行业,对这个行业会有长期的影响。
会议强调要有效治理“逃废债”,就是说不能有钱不还,不能带来系统性风险,要把债务问题平滑掉。
--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 罗志恒:
此次会议非常务实,对部分地区和部门在政策执行层面的短期化行为做了及时的纠偏,提出了更加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不搞短期化的态度。通篇下来的关键词有:稳字当头、先立后破、纠偏和实事求是、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实事求是的温和方式稳增长。
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不仅详细部署了明年的七项具体工作,而且着眼长远对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对社会上的认识误区和一段时间以来政策执行纠偏,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植信投资研究院:
与政治局会议的总揽性要求相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明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这无疑是对明年经济运行所处内外环境的冷静客观判断。
会议明确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强调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预计明年将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大年,同时中西部、东北地区将迎来重大政策利好;明确一系列重大改革将深入推进。包括全面实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等。
本次会议还针对前期经济工作中存在的某些模糊地带做了澄清、打上“补丁”。如再次强调房住不炒,也明确了双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研究部副主任 朱鹤:
2022年或成为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起点。本次会议通稿中,在促改革方面有很多亮点和重要表述。最值得关注的是支持科技创新和提升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表述。这两方面将成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理解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的主要线索。
2022年有可能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破局之年。
--红塔证券分析师 李奇霖、孙永乐等:
稳增长将成为2022年的政策主线。相比于2020和2021年财政“超收减支”,2022年财政要更加积极,财政支出要前置,加快财政进度。明年的基建投资扩张资金来源主要靠的是财政支出端。不过明年地方债务仍有去杠杆的压力,对城投的融资政策预计将持续偏紧。
货币政策仍然是结构性的。如果地产、基建的增量融资需求继续遏制,仅是保住地产的存量风险,然后货币政策又仅是结构性宽松的话,整体“宽信用”的政策效果将相当有限,预计整体社融增速在10.5-11%之间。
制造业投资是经济增长重要的后周期驱动力量。房地产调控从严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房地产政策的“松”仅是针对此前的“过紧”而言的。
--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张智威:
4月政治局会议要求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2021年重点围绕结构和监管改革进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几无关注。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窗口期”看来已经关闭,稳增长2022年将成为政策的重心。
中央认为经济面临“三重压力”,明年要“稳字当头”,预计会有一揽子的政策出台。譬如在“双碳”上承认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能源供应还是以煤为主,表明在能源供给改革上会退后一步,避免过于激进。
房地产方面立场也不再那么强硬,“因城施策”,可能会允许一些城市放松楼市限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会放弃在能源和房地产等领域进行的结构性改革。长期目标依然不变,房住不炒再度重申。不过政策2022年可能会放松一些,以免引起太大质押风险。
但投资者的关键疑问还在:政府在房地产层面到底会怎么做?政策是否能有效令房地产企稳?(完)
发稿 乔艳红;审校 杨淑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