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美中两国双边对话加强。与此同时,美国对华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和戏剧性的转变。北京最初以为华盛顿会采取更积极的步骤来实现关系正常化,因为在中方来看,是美国应对两国关系全面恶化负责。然而拜登政府保留了特朗普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并继续对中国企业施压。
美国的立场很简单:美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主要经济、技术、地缘政治和军事对手,因此与北京的对抗将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进行。但在对美国有利的地方,华盛顿愿意合作:例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美国一再强调,中国(以及美国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没有中国的参与,这个问题原则上是不可能解决的。
美国总统气候顾问克里是自全球COVID-19大流行以来多次访问中国并亲自会见中国同行的少数美国官员之一。
今年9月克里再一次访华时,中方明确表示:气候方面的合作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双边关系必须总体稳定。在其他领域存在激烈对抗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就气候进行富有成效的互动。克里显然准确地向华盛顿传达了这一信息:此后不久拜登便同习近平进行了电话交谈。
此次对话标志着双方合作深入的开始。
华盛顿顺应北京的要求,释放了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美方的一系列积极表态也随之而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就表示,美国不希望与中国经济脱钩。在她看来,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美国需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同样需要美国市场。美国贸易代表戴琪10月表示,美国可以取消对美国消费者产生负面影响的某些中国产品的关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王志民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此次美国财长与中国副总理的会谈表明,华盛顿已经意识到与北京关系失控性恶化所带来的破坏性。
美国的通货膨胀是一个严重问题,威胁着本国经济复苏进程。截至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美联储已经宣布可能开始放弃量化宽松政策。11月美联储每月资产回购规模很可能开始减少1200亿美元。
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也在助长通胀加速。据统计,中国出口的货物中高达50%是中间产品。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最终反映在美国消费者购买的成品价格上。
其实,耶伦和刘鹤所说的宏观经济协调问题,恰恰与确保经济稳定复苏和抑制通胀的问题有关。
专家王志民认为,北京和华盛顿必须保持沟通渠道,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双方应共同致力于危机后的复苏。
当然,中美关系中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至少,美国财政部在两国官员会晤后发表的一份简单的声明证明了这一点。其中提到,财长耶伦在会晤中表达了引起美方关切的问题。这都是些什么问题,人们很容易想到。此前包括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内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非市场贸易行为”以及特朗普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执行不力表示不满。
现存的矛盾很大,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方一再明确表示,它正在尽一切可能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但客观上存在的困难条件,包括COVID-19大流行、物流中断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造成了重大障碍。
不过两国间的谈判次数增多这一事实本身给人们带来了谨慎的乐观情绪。事实上华盛顿似乎已经开始明白,美国不再能够独自应对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面临的发展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