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学者分析,中美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基调都较温和,显示两国在元首本月通话后,紧张关系稍有缓解。
第76届联合国大会首场一般性辩论昨天深夜至今天凌晨之间举行(纽约时间21日上午至下午),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会上通过现场致辞和预录视频发表讲话。双方讲话中不见中美自3月阿拉斯加会议以来的浓厚火药味,讲稿中都未点名彼此。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形容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基调为“沉着克制”。他解读,习近平把中国描述为国际社会中爱好和平的一员,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全球问题,而不是通过冲突。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研判,中美的温和基调显示拜登和习近平9月10日通话后,两国关系有所缓解。尽管习近平在讲话中不点名地批评了美国,但其重点在于明确中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国际定位。
不过,夏伟认为,这不意味着中国真正改变了强硬的外交路线。他说,目前还得观察此次讲话是否预示着北京政策的改变,但北京近期的行动显示他并没有让步的意愿;若中国不作出一些让步,中美将继续争论不休。
至于中国在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8月31日至9月3日访华,以及两国元首其后通话后,做出新的减排承诺,是否显示中美就气候变化课题的沟通正在发挥作用,夏伟不表乐观。他指出,习近平已表明,只要中美在其他领域的紧张关系未化解,中国对中美气候合作就不会有太高的意愿。
美国西东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主任汪铮则认为,习近平有关停止煤电厂投资的宣布,是中国在气候变化峰会前释放的一个积极政策宣示。
汪铮指出,拜登和习近平都在避免在联合国这类多边场合上,过多地对中美双边关系进行评论。习近平着力向世界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关于中美应避免新冷战、管控冲突的呼吁。
汪铮留意到,拜登和习近平的讲话中有许多一致的观点,两人都强调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抗疫、恢复经济、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承诺,以及联合国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这两份发言稿说明中美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当两国领导人跳出双边关系的框架,从国际视角谈论当今世界的问题时,他们有着不少共同点,但一旦恢复到双边的框架,中美关系就变得“愁云惨雾”。
汪铮提醒,两国的学者和官员要高度关注这个现象,两国关系近年来受到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极大影响,因此才会出现把矛盾无限放大至无视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