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
北京特派员
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昨天在《环球时报》年会围绕中美关系的讨论中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轨道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原因在于不能低估特朗普对华政策政治遗产的影响;以及美国对华政策已是朝野两党和官民的共识。
中国学者预判,美国候任总统拜登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系将迎来短暂缓和期,可能持续一年至一年半。不过,学者悲观认为,中美关系风寒入骨,只能逐渐去冰,无法急于求成,寻求迅速回暖。
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昨天在《环球时报》年会围绕中美关系的讨论中指出,拜登上台后,中美互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下降,“美国对华政策的极端性、无底线性和突然袭击性的冲撞风险下降”。
但他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轨道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原因在于不能低估特朗普对华政策政治遗产的影响;以及美国对华政策已是朝野两党和官民的共识。“中美关系已经风寒入骨了,不是一般治疗就可以(解决),我们不要期待着奇迹发生。”
这样的形势下,他判断中美结构性矛盾短期内无法通过技术手段缓解,两国应设法先稳定、后改善,特别要避免产生新的冲突点,避免硬冲突、硬碰撞。
杨毅建议,双方在可以合作的领域“去冰”,“而不要急于求成,做出太大的让步来换取全面升温”。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在同场论坛中也指出,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不会有“根本性转折”,但会有一个间隙期,对美国来说是喘息,对中国而言也是冷静处理期。
他预测,这段时期可能持续一年至一年半,而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美又会在一些时间点发生“相撞”。这包括中共明年7月的建党百年、明年9月、10月份的香港议会选举、2022年初的北京冬奥会,以及之后的中共二十大。
黄仁伟研判,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烈的美国民主党人将不会放过这几个时间点,特朗普与中国打的是硬实力,拜登未来将和中国打软实力。
也有学者悲观认为中美关系或进一步恶化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沈丁立也悲观地认为,中美关系在战略层面不会迎来变局,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原因在于民族复兴是中国的战略目标,而美国是“山巅之国”,不允许别的国家超过自己。
沈丁立相信,拜登很清楚他在当副总统时对付中国的方式已经行不通,而特朗普的做法损害美国,因此拜登将会换一种方式做特朗普没有做到的事情,即阻止中国崛起。
尽管对中美关系回到从前不抱希望,但参与论坛的多名学者认同,中美在气候变化、抗击疫情、朝鲜问题、伊核问题等领域还有合作空间。
对于中美未来在抗疫领域的合作,杨毅也提醒,中国应低调、务实、不张扬,“不要以一个成功者、胜利者施舍的(姿态)帮助美国”。
他建议,官方少说、民间多做,让美国感受到中国的诚意,而非大张旗鼓强调中国的制度优势,损伤美国的面子。
多名学者研判 两岸和平统一可能性越来越小
多名大陆和台湾学者研判,两岸在没有压力下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未来台湾问题解决方案的根本变量是东亚地缘政治和战略中的力量对比变化。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昨天在《环球时报》年会围绕台湾问题的讨论中指出,台湾问题离不开美国因素,华盛顿长期支持台海维持现状,但现在态度发生了改变。
他分析,改变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两岸力量对比对大陆越来越有利,美国要尽力平衡大陆增长的实力;其次,美国越来越把崛起的中国当成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希望利用一切资源牵制大陆,美国战略界也因此出现重新发现台湾战略价值的动向。
吴心伯观察,大陆对和平统一的疑虑上升,并在台海问题上加强军事准备;美国和台湾则一起推动改变现状,挑战大陆核心利益。“这种情况下,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确实在下降。两岸走向冲突,走向某种程度的军事对抗风险确实在上升。”
以视频方式出席同场论坛的台湾文化大学教授邱毅也认为,两岸统一目前在台湾面对重重障碍,“没有压力下的和平统一已经不可能”。
他研判,未来两岸统一的压力将来自军事、经济、社会和国际层面,大陆的武统压力将是核心,一个可能性是“武统开始、和统结束”。
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在讨论中则指出:“未来两岸(问题)是和平还是非和平的解决方案,根本变量不是两岸关系,也不是岛内生态,而是整个东亚地缘政治和战略格局中新的力量的对比变化。”
从这个变量看,朱锋有信心两岸问题能和平解决。他研判,中美力量对比拉近,美国想拥有当年可随便分割、牵制大陆的战略手段,空间、信心和意志都在下降。其次,随着中国崛起,一中原则框架在东亚政治中是稳定的,也会被东亚国家接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北京没有改变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意志和决心。